政策叠加效应导致中小企业困境
2011-07-13   作者:徐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目前,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一些困难,甚至有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停产、半停产的现象。其原因既有短期政策因素,又有长期体制性问题,同时还有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要妥善应对当前的困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发力,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努力。
  从短期因素看,以广东为例,企业盈利幅度减少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工人工资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上调、部分大型企业设立公积金等因素推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政策调整也增加了“三资”企业的支出,减少了利润。除此以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使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人纷纷寻求民间借贷资金,从而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浮,中小企业资金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确认识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首先要理解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高频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已经不可否认地影响到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部分旨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比如人民币升值、2011年节能减排任务分解、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分解等,导致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反映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存在“阵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长期以来体制机制问题相关,不能简单地说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失误。
  此外,高通胀环境本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非常不利。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平稳的物价环境。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中下游产业,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处于上游产业,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一般会转嫁到下游产业。也就是说,在高通胀条件下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利润分配的调整,对于中小企业不利。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更多地考虑多种政策造成的叠加效应和中小企业的承受力。
  从长期因素看,造成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破除垄断、消弭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差异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二是中小企业自身技术条件、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积累不足,导致其难以在短期内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相适应。
  我国80%-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将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放大到整个经济发展中来看,实际上这正是一个经济体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时必然面临的问题。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过渡时所采取的发展方式、战略以及政策措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将不起作用。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实现转型,即中央提出来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实现转型的阶段。除了政府在发展环境、机制体制方面作出改革和调整之外,中小企业自身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本积累,积极推动自身实现转型。
  帮助、引导中小企业妥善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并实现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建议,短期内货币政策需要进入观察期。在连续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作用下,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从2010年2月—2011年4月出现了连续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由于货币政策与物价指标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考虑到经济增长、工业增速、企业效益等指标出现放缓迹象,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可以逐步放缓,进入适当的观察期。
  从中长期看,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加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指导,在中小企业借款方面给予适度政策优惠;三是鼓励服务于中小 、微型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民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门槛,放宽对利率的管理幅度;四是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风险投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五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
  此外,应切实贯彻“新非公三十六条”,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瞄准破除垄断,确定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领域目录,取消对中小企业投资领域的限制,统一税法,做到民营中小企业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具有相同待遇,坚决打击垄断企业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合理引导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提供信息、与科研院所牵线等中介性服务使中小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建立全国或者局部地区技术与管理人才资源的共享平台以及培训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人力资本积累。与此同时,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独立或者与大企业联合等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港中小企业在广东江门寻找商机 2011-07-10
· 理性看待中小企业的困境 2011-07-05
· 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七成 2011-07-01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