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科技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等中央部门之后,审计署于7月11日公布了其“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它也是迄今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 审计署去年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2711.65万元,实际支出2488.7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预算为617万元,部级领导出访10个团组、60人次,其他人员出访59个团组、308人次。因公出国(境)费人均花费为1.67万元。 去年,审计署及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的公务车辆编制数和实有数均为206辆,公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为1229.6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支出115万元。全年更新购置轿车2辆,每辆25万元;小型客车1辆,花费27万元;越野车1辆,花费38万元…… 这是一个公众期待已久的,精确到出国的人头、精确到公车数量的“三公”经费的账,这是一笔可以让老百姓用计算器核算的账,这是一笔可以让老百姓凭着常识就能掂量出有没有铺张浪费的账。审计署如此细致地晒账,为“三公”经费公开树立了标杆——是想继续回旋腾挪,还是想用坦诚战胜怀疑、赢得信任?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所说——审计长刘家义给其他部长送了大“鸭梨(压力)”。 今天,我们能得到这份“三公”账,实属不易。 历史上,我国财政支出一直采取“功能分类”,分为教育事业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等33类。“三公”经费根据所处部门的不同,被分别记在教育、卫生支出等名下。2007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采用国际通行做法,按“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两种方法对财政支出分类。 所谓“经济分类”是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做的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12类。“三公”中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两项便是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类下列示。今年2月,财政部颁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其中规定:购置公车要在“基本建设支出”或“其他资本性支出”类下的“公务用车购置”科目列示,预算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的,要对“公务用车购置”预算单独列示。而公车的运行费用也要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类下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列示。这为“三公”的公开,提供了财会上的制度保障,让“三公”走出“功能分类”,走出“其他支出”,走向阳光下,走进公众的目光。 今年3月,国务院决定6月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时,一并报告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财政部也表示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三公”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至此,“三公”公开走上了快车道。 应该看到,“三公”经费公开只是财政预算透明的起步;预算透明是财政问责的起步;财政问责是公民问政的起步。可见“三公”经费公开,只是起步中的起步。这个最最起码的起点,不容任何的拖延含糊。 今天,审计署为其他中央部门,树立了一个财务公开的标杆。我们期待其他中央部门的跟进,我们期待中国早日完成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华丽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