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胀是利率市场化的契机
2011-07-12   作者: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在经济学家哈耶克看来,通胀最严重的后果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但从某个角度而言,在金融产品的定价方面,通胀也是重塑市场化的契机。简而言之,高通胀将促使国内银行设法规避利率管制,倒逼管理层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这是因为高通胀在影响金融消费者的投资倾向、行为模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负债管理、产品设计和定价。
  实际上,自2007年上一轮通胀以来,不论是股民、基民这类投资者,还是那些买国债、银行储蓄的金融消费者,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跑赢通胀”。通胀预期直接导致了不时出现的存款“大搬家”,抗通胀要求也间接加剧了资产的泡沫化趋势。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尤其是商业银行,通胀引发的储蓄存款波动,加大了银行负债管理难度,对其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趋势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金融消费产品日渐多元化,新产品收益率水平更加市场化。
  近期的理财经历即是明证。笔者6月上旬在某银行购买的一款21天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达5%,远远高于银行储蓄利率。可在短短一周之后,这家银行发行的8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竟高达7.2%。这是因为央行连续提高存准率,市场的流动性持续紧张,早已市场化的银行间市场同期利率也大幅飙升。因此说,这一利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
  金融消费产品的多元化,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银行业整体负债管理的需要;其二是直接融资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化趋势;其三是商业银行对信贷规模、存贷比和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对冲。
  上述前两点,其实就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动力,这可以参照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三、六、三”曾是美国银行家的自嘲,“3%的存款利率,6%的贷款利率,下午3点打高尔夫”。美国1933年颁布法案,开始利率管制,禁止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设定利率上限。直至1980年,美国颁布法案推行利率市场化,逐步取消定存利率上限。
  这一变革的背景在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飙升,但美国限于利率管制,银行存款实际负利率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S)等产品的出现逐步冲击利率管制,同时,金融市场也出现脱媒化趋势,即企业融资由银行贷款转向具有流动性的债务工具。
  同样的趋势在国内也愈发明显。在资金供给方面,银行理财、基金、信托、阳光私募、分红险、投连险等产品快速发展,不断冲击利率管制。在资金需求方面,脱媒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53.5%,同比降4.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0.9%,同比升4.9个百分点。
  这样看来,或许真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候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2011-07-11
· 断言通胀拐点到来为时过早 2011-07-11
· 富国基金李军:奢侈品投资成抗通胀良招 2011-07-08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