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PI数据“无悬念”的破纪录冲高,引出的自然是“无悬念”的货币政策继续抽紧了。与此同时,持续宽松的财政政策丝毫未有抽紧的迹象。各级政府都在大把花钱,有的倒是“赶紧把上半年该花的钱给花出去,免得到手的财政钱给冻结了去”的惯性。由此,紧货币-松财政的宏观政策搭配格局行将延续。实际上岂止延续?依照目前的情势发展去判断,接下去两大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呈现“极化加码”的态势:一极是亦步亦趋的紧货币,另一极则是亦步亦趋的松财政。何以如此判断?且听我来分解。 货币政策注定是和物价走势“搭牢”的。这不仅是年初政府的既定方略,且形成了某种惯性。目前最要紧的是管住物价。在“数字与官”彼此依赖的制度环境下,“超五望六”的CPI官方数据,意味着实际的通胀压力还要大!通货膨胀具有“劫贫济富”的收入分配效应,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伤害最大,会加剧财富分配不公,与“和谐社会”目标背道而驰,故此说防通胀犹如防洪水猛兽,一点也不过分。何以治通胀?从年初迄今,各方显然接受了智囊们从西方贩来的一个“处方”:管住货币就能管住物价。由此不难预料,只要物价下不来,货币政策就会继续抽紧。 财政政策是和增长挂钩的。金融危机以来的简短经济政策史已经明白无误地显露出,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靠财政政策刺激,形成了刺激依赖症。依赖症由两方面的因素培育与强化:一方面是财政口支出:先是“四万亿”引出的各级政府竞相加码支出潮,接着是“十二五”开局竞上项目潮,刺激着财政花钱的胃口。另一方面,高于GDP两三倍增速的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意味着政府财源很广,有钱可花。因而实施宽松财政政策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财政收支双双“软约束”的体制,外加财政收入多多益善的主流意识,花钱的摊子一旦铺开,要想紧缩也很难。即便如此,目前诸多迹象显示,经济增速或已跌破“潜在增长率”,“保增长”目标不可懈怠。由此不难预料,与货币政策的紧恰成对照,财政政策的松将会继续加码。至少将取“明紧暗松”姿态。 早先我曾说过,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内生的,带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主要特征。西方国家上世纪70年代和中国上世纪80至90年代的反通胀史都表明,对付此种通胀的最有效方法是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目前紧货币-松财政的宏观政策搭配,与经济现实所患病症实属“倒挂”。“倒挂”的宏观政策不仅无助于抑制通胀,而且还在导致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引出滞涨。这里的逻辑不难理清:紧货币正在减少乃至“封住”市场依赖型的生产性部门的可用资本,松财政政策则将其导向政府或政府依赖型的非生产性部门。由此引出一种“二分式链条效应”:一边是市场依赖型生产性部门受困“融资难”,眼看着市场机会在失去;另一边则是政府依赖型非生产部门的盲目扩张。前一种发展意味着效率损失,后一种发展意味着资源浪费。两方面的合力则是制度的非市场化回归。这就是政策倒挂的长期负面效应。如若假以时日,这个判断的“变现”也将是没有多大悬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