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2011年CPI总水平预期目标涨幅设定为4%以来,今年每个月都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前5个月CPI数据分别达到4.9%、4.9%、5.4%、5.3%、5.5%,各界都预计6月份CPI数据将再创新高。对于未来经济数据,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上周六发布报告称,依据人大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预测,2011年我国GDP增长9.63%、CPI全年涨幅4.7%(详见昨日本报B44版)。 经济增速在“基数效应”和“转型冲击”的作用下,2011年将出现适度回落,预计全年GDP增长9.63%,这个预测是比较可信的。至于通胀水平,综合考虑到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电价改革、保障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因素,加上翘尾因素,全年CPI将“前高后不低”,全年涨幅预计4.7%,也很有可能。 至此,加息与否已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两难问题。加息可缓解负利率问题,有助于对付通胀;但经济增速回落,企业生存环境趋紧,加息必然会伤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国经济陷入“控通胀”和“保增长”的两难境地,双重调控目标会使未来经济走向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不少经济学家仍预计紧缩仍是趋势,预计今年还有两次加息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人民币也有2%的升值空间。 特殊的两难条件,让非对称加息——对存款适当加息,而对贷款不加息——成了一个相对的优势选择。因为通胀的压力已经很大,必须采取措施;而贷款利率暂时不动,则有助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非对称加息可以照顾全国民众与企业家利益,既让老百姓存款不吃亏,让实际利率达到零或正,也让企业家及房奴一族压力不增,依然可以促进企业投资,保持经济向上。 不过,利差缩小会影响银行业的利益,可能会引起银行业担心与反弹。这可以理解,毕竟中国商业银行压力也很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大。如2009年4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2010年末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截至去年末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14.376万亿元,哪一项都离不开银行的协助。而且商业银行又必须达到巴赛尔协议的8%的资本金充足率,它必须盈利,所以总有扩大利差的冲动。而非对称加息的结果必然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增加它们化解前些年洪水般投资风险的难度。 其实,只要跳出银行业立场看问题,会发现银行业的担心有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当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高达3.06%(一年期存款利率3.25%,贷款利率6.31%),2009年全体上市公司总利润1.2万亿,其中上市银行利润加总就高达0.5万亿,占据半壁江山。去年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约6774亿元,同比增长33.5%,银行股的净利润再次占据了上市公司半壁江山。银行已经挣钱不少,若只愿从经济“吸血”而不在经济需要时反哺经济,那就会失去道义价值。 现在,通胀形势严峻,居民物价满意度下降,企业家、银行家对下季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增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感受和预期增强;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速回落,这个过程意味着企业盈利增长将迎来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为了对冲企业盈利的下降风险,缓解负利率问题,选择非对称加息或者贷款利率市场化调降银行业利润,以此反哺实体经济层面,符合中国经济整体利益。长远来看,健康稳定的经济环境也符合银行业自身的利益。 所以,非对称加息是一个好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