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善国家走向慈善社会
2011-07-05   作者:彭兴庭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据最新的消息,中国红十字总会发表声明:暂停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一切活动。将邀请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审计,请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其运作方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红十字总会同时表示与商业红十字会属于业务指导关系,不参与其账户管理工作。
  郭美美事件至今,翻出了不少内幕。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中国红十字总会且战且退,公信力不但没有因为自身的辩白而重新树立起来,反而落了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在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下,二战以来,西方国家开始强力介入国民的社会福利计划。表现在慈善领域,就是政府力量对传统慈善组织、社会互助组织、社区、邻里、家庭作用的替代。在西方国家,这种替代作用导致国民对国家的严重依赖,政府机构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在我国,“慈善国家”模式则没有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福利,在官僚体制的路径依赖下,甚至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财务不公开、善款被截流,让人产生对“慈善国家”模式的质疑。
  “慈善国家”模式在中国古已有之,官办的养济院、居养院、福田院等,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然而,这种模式下的慈善行为不具可持续性。从指导思想上看,不论是唐,是宋,还是明清,没有哪一个朝代将慈善事业当作一项专业社会工作,而只是皇帝治下的一个“仁政”而已,采取的多是一种施舍态度。但慈善组织要独立地生存和发展,不应该取决于自上而下的道德和理想,而是应该依靠民主法治的社会政治环境、完善的组织制度和透明可信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聚集社会中的行善之心和行善之财,才能最终保证充足的经费来源。
  自19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国家以外的新的资源获取途径的重要性,也在积极改革单一的由国家提供慈善的状况。然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参与行为却始终抱着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借非营利之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从慈善国家走向慈善社会,从政府大包大揽到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这是慈善制度改革的潮流。政府后退,市场才能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慈善机构严格管理才有公信力 2011-06-28
· 慈善资本主义的长与短 2011-05-25
· 给“灰色慈善”一点宽容 2011-05-0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