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央行一再提高准备金率和收紧银行贷款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出现了“钱荒”。据报道,“钱荒”之下,各地民间借贷利率年息不断攀高,有的地方甚至月息高达5%~6%。 而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下降,原因在于原材料、能源购进价格的推高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使得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另有调查显示,88%的企业反馈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1%的企业反馈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 一方面是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是资金链紧张,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极为严峻。有鉴于此,许多学者呼吁,在信贷融资方面、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应该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做出实质性的回应。 中小企业融资难由来已久。这个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但不是中小企业难题的全部。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困境,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瓶颈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初,制度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劳动力等资源成本优势以及人力资本的显著提高等,曾给予中国经济以巨大的升腾空间。中小企业因此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是三十年过去了,这些后发优势已经充分释放,能够提供给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渐减弱。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而中小企业现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随着市场的开放,迟早也要落到大企业头上。 因为,从决策角度看,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基于投资的战略得到很大重视,而基于创新的战略没有得到应有关注。 大家知道,在经济学中有个名词,“租盾效应”,即掌握租金的已进入者,会创造一种盾牌对付更有效率的外来者,也就是所谓的利益集团会阻碍其他创新者的进入。由于有这种利益集团的存在,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创新战略的生成。而创新战略则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相当的技术支撑,并能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那么,为什么政府不能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基于创新的发展战略呢?这就需要对政府的干预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为应对不期而遇的经济危机,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大量投资于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期阻止经济下滑,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 这种应急性措施的经济后果如何,有长期和短期的争论,这里姑且不谈。仅就这种基于投资的经济拉动战略而言,确实是有利于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会竭尽全力来保障这种战略的延续。 受此影响,基于创新的战略则很难得到实施,经济中的创新性得不到鼓励,原创性技术创新难于生成。这种情况决定了企业在技术上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技术先进经济体,体现在经济上便会出现大量的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而当利益集团为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而不惜将成本社会化,经济的停滞不前并不能影响这些垄断集团和利益集团的收益膨胀,便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改革的延宕。这是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 打破这一瓶颈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务之急,必须打破既得利益者用影响改革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利益,应全方位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无从谈起。 而中小企业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利益集团桎梏提供难得的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正视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要伸出援手,想办法解决对中小企业发展遗留的重重障碍。 因为,尽管有人认为,大企业在创新发明方面比中小企业具有优势。如,能够做到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能够获得方便的外部融资,能够利用市场地位推广新产品等等。比如,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思的研究表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研究与开发资源。 但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发明和企业规模之间并没有在统计上出现十分显著的关系。有文献显示,不同规模的企业,关注的创新点不同,存在结构性差异。比如大企业在化工领域,小企业在器械制造方面,生物科技方面则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会介入。 所以,回到开头的话题,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不只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如何激发企业投身于科技创新之中,如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大问题。对此,决策者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