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不配套,保障打折扣
2011-07-04   作者:汤嘉琛  来源:齐鲁晚报
 
【字号
  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的规划,我国将在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完成3600万套的建设任务,基本形成“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住房“双轨制”新格局。然而,有关专家担心,这种新格局可能造成一道加剧贫富分化的分水岭,使得“双轨制”病变为“富人区归富人,贫民区归贫民”。(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
  专家们的担心并非危言耸听,此前已有相关报道表明,随着国家建设保障房的力度加大,巨量保障房正在成为低端住宅的主角,而商品房市场则出现豪宅化的趋势。与此相伴生的是,保障房在交通出行、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的配套公共服务严重“欠债”,成为住房问题的矛盾多发区。
  保障房体系建设为社会安定提供兜底保证,既是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有力支撑,又是城市经济保持活力的基石。按照理想的制度设计,将市场和保障进行有效区分,是夯实民生基础的有力举措。但目前出现的保障房乱象表明,有关部门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手段遏制住房“双轨制”病变的趋势。
  面对保障房建设的刚性任务,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地方政府“只管建房不管配套”的新问题,这不仅与有关部门的初衷相悖,而且在客观上加大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成本。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撑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前测算,完成保障房建设目标的年度资金投入约为1.4万亿元,其中1030亿元由中央财政预算拨付,剩下1.3万亿元的资金缺口则由地方政府筹资。
  但是,由于保障房的预期利润率很低,很难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前不久,住建部发布的首份房企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国房企百强中有七成未参与保障房建设。巨额的资金缺口直接影响了保障房建设的开工率,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保障房建设的整体开工率仍然较低,东部一些城市的保障房开工率不足三成。开工率低意味着有可能完不成中央布置的任务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地方政府根本无暇顾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后续服务的“欠账”,只能在客观上任由保障房成为弱势群体的“伤心房”,进而加剧住房两极分化趋势。
  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不能完全将压力转嫁给地方政府,中央有关部门也应该创造条件进一步创新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大社保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通过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增加企业的盈利预期,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保障房建设对商品房需求会形成一定冲击,囿于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或多或少地有抵触情绪。因此,中央有关部门在助力地方政府解决资金短缺带来的“建设瓶颈”的同时,也要对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的工作制定刚性的制约机制。例如,不妨将保障房的配套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对不能达标的地方政府进行必要的行政问责。
  必须意识到,构建住房“双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弥补政府自1998年房改启动以来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短腿”。这项声势浩大的民生工程,难度前所未有,需要有关各方开动脑筋,对保障房建设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各个击破,保障良性的制度设计不会偏离既有轨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国家电网分公司被曝集资建房 仅1000多元/㎡ 2011-05-04
· 文县重建房问题责任人受处理 2011-01-21
· 住宅工业化生产可解决传统建房方式诸多弊端 2010-09-03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