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若失败未来滞胀难避免
2011-07-01   作者: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张茉楠

  从成因看,滞胀更多的是供给冲击,随着未来十年中国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逐步丧失,这种压力会更大。中国以往“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驱动型增长已经逼近拐点。
  近期,滞胀和经济硬着陆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从中国对“经济增长”依然有极强的依赖性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如果中国还在为保增长而延误经济转型的时机,那么,未来十年随着中国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滞胀恐怕就会由“远虑”变为“近忧”。
  从中国经济的短期走势看,“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的格局似乎清晰可见。不过,就此判段中国经济出现滞胀或是硬着陆恐怕还为时尚早。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强劲,而是因为中国经济仍处于投资驱动型的发展阶段。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90255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比前期加快0.4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8.0%,增幅较前期扩大了0.6个百分点,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存在,而分产业看,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6%,较前期扩大了0.3个百分点,再加上“十二五”开局之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性住房等投资热情高涨,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投资加速恰恰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对“经济增长”依然有极强的依赖性。
  但是从长期看,经济滞胀从来都是供给冲击而不是需求冲击,就经济规律本身而言,滞胀往往是由于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而产生的。中国经济很难摆脱对投资的高度依赖,但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放缓以及要素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可能是中国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
  高增长透支了发展红利,随着红利的衰减,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下行。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基础性因素,包括内生、外生因素,其变化的过程尽管是平滑的、缓慢的,但从趋势上讲目前已接近或达到拐点。
  要素红利是中国黄金增长三十多年的第一推动力。从劳动力资源红利的角度看,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和生产性较高的人口结构,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劳动力投入和出口拉动,没有形成技术、生产率和内需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的特征,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的条件下,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可见,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是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低级化的症结所在。中国以其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和较好的产业配套体系克服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的价值洼地。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资本回报率增长远远高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美国制造筷子出口给中国”、“越南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耐克运动鞋的生产国”,近日这些新闻触动了中国人的神经。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环境、资源等瓶颈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如果中国不能真正建立起国家的创新基础,又无与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竞争,将会导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优势的双重流失,这是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而言,“滞胀”并不是增长停滞与通胀膨胀的并存,它的真实含义是“真实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与“要素价格总水平”上涨引发的高成本压力。因此,如何增加宏观经济中的有效供给,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是根本的路径选择,因为,留给中国经济转型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稳健调控是转型之基 2011-06-30
· 万好万家转型梦碎 大股东疑借假重组套现 2011-06-23
· 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青岛探讨经济转型与低碳使命 2011-06-20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