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尽量减少、压缩专项转移支付,通过完善预算编制等五项举措缓解跑部钱进现象。 跑部钱进现象由来已久,该现象的兴起且备受舆论关注既源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也与当前的预算编制体系有关。 1994年的分税制促使全国财政收入过度向中央倾斜,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形成55:45的格局,从而导致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局面。中央获得更大财权目的是促使中央意志能在地方得到有效贯彻,因此很大一部分通过转移支付又回到了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往往通过在京设立驻京办等机构,周旋于中央各部门争取从转移支付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蛋糕。 通过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跑部钱进现象,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跑部钱进现象。在现行中央地方分配结构下,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压缩更多地是改变了中央转移支付的流向,即从专项支付项目转移至一般转移支付领域。虽然一般转移支付相对透明,各地希望争取到更多金额的一般转移支付这点不会变。因此,可预见的是财政部的预算编制调整不会显著缓解跑部钱进现象,最大的可能是改变地方所跑中央部委的序列和方式。 不仅如此,这种微调不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显的财政资源浪费,而且因中央部委在财政预算中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自由裁量权而产生寻租设租等腐败行为。中央政府与地方财政预算项目间存在的明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央政府要有效利用和分配好财政资源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强化地方调研以获取更多的真实信息,但信息获取又会消耗很高的成本;要么在信息不对称下,降低了地方政府说假话的惩罚成本,从而导致各类腐败和一般转移支付款被挪用等问题。 笔者认为,有效缓解地方跑部钱进现象应是强化中央地方财税体制改革,促使中央地方财权事权的匹配,实现真正的财权事权匹配的分税制,即尽可能地减少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包括一般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具体而言,根据中央、省、县市三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匹配调整财税收入分配结构:可以考虑中央本级财政主要集中征收关税等进口环节税、燃油税、资源税和消费税等税种作为稳定的税收来源;省级政府则以增值税等作为稳定税源并配比相应的事权;而直接向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市县一级则给予所得税、试点中的物业税(取消地方政府垄断土地的职能)等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显然,为中央、省和市县各级政府设定独立稳定的税种,使其财权与事权相互匹配,才能从根本上根治跑部钱进之现象。 此外,还需要适时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建设,促使各级政府采用资产负债表而非财政预算收支表来接受各级人大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同时人大可适度考虑出台《地方政府破产法》、《政府会计准则》等法律为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使用财政收入提供激励相容机制。 当然,完善和健全财政预算编制,改革当前部门预算主导的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科目等配套措施也必不可少,它有利于缓解跑部钱进现象。但必需指出的是,当前财政部提出五项举措,更多地是在提高跑部钱进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对跑部钱进的监督,根治跑部钱进根本上还是要完善当前的分税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