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不能成为房产开发的避风港。但是,在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存在利益共生关系的情况下,刹住“填海造房风”不是一件易事。 面对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和确保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一种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被大量复制。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名,一些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热潮。这些新增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突破海洋开发总体规划、缺乏监管的填海造房,不仅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进程形成了干扰,还引发了永久破坏生态、增加防灾压力等问题的出现。 没有巨大的利益预期,就不会有这一轮“填海造房风”的兴起。由于围填海形成的土地属于“未定性的新增土地”,地方政府无须支付拆迁、征地、耕地开垦等一系列费用,因此开发成本可谓低廉。一般围填海成本为每亩15万元至20万元,但转手拍卖给开发商时每亩地价可涨至数百万、上千万元,之后开发商再以“海景房”为卖点加价卖给购房户。在此利益链条中,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丰厚的土地出让收益,开发商也可得到新的利润来源。即使触碰到了海域管理政策线被查处,由于处罚手段单一,既无法抵消开发者的暴利所得,更无力还原海岸线生态。 当开发海洋与海域管理政策的不健全相遇,海域管理政策又与楼市调控政策缺乏对接时,海岸线被退化式开发建设就几乎已经注定。广阔的法律和政策空白,为无序开发抵挡了可能的政策风险,不仅用法律和政策对这种开发难以判定,甚至问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无从入手。 政策的空白不代表常识也会隐匿。海岸线本是全民所有,没有全民授权擅自开发,就是对全民产权的擅自处置。已经和正在造成的生态和防灾隐患,完全可以看作公然透支公众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因此,刹住“填海造房风”刻不容缓。 客观上,海景房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房地产业向海岸线进军也是市场的需要。但是,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需要建立在海洋总体开发的框架中,而不能肆意为之。特别是,填海造房的投资价值只具有金融价值,而不具有合理、持续开发海洋资源的作用,其对于产权所有人的增值作用,是在可能对公众利益和长远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在一些地方毁掉海防林建造海景房的实例中已有所显现。而一旦这种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固化,开发海洋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海岸线不能成为房产开发的避风港。但是,在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存在利益共生关系的情况下,刹住“填海造房风”不是一件易事。完善海域管理执法手段、强化审批程序监管,填补目前存在的政策空白固然是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必须从财政体制改进方面着手,找到可以使地方财政摆脱土地依赖的办法,从体制上破除现有的利益联盟。实际上,这也是楼市调控必须解决的难点。这个难点不能克服,即使暂时刹住了“填海造房风”,仍可能复发,在其他领域钻政策空子、进行无序开发的事还可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