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标准”呼唤消费者声音
2011-06-24   作者:马跃峰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奶业标准的口水战,正从乳制品行业内部转向全民大激辩。有人炮轰去年出台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一夜之间倒退25年,是“最低最差”的标准;有人认为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的想法虽好,但脱离实际,可能导致乳业重创,损害奶农利益。究竟是舍弃奶农、抬高标准?还是舍弃消费者、降低标准?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其实,关于奶业标准的争论已不是第一次。奶业国标去年出台时,已经被指责受到奶业巨头的挟制,是一次行业的整体倒退。这次的标准高低之争,让公众从一个新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深层认识。
  标准是什么?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经协商一致制定、由公认机构批准使用的规范,其最大特征是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标准必须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尽可能吸收各方面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奶业标准涉及消毒方法、营养成分、细菌数量等专业问题,固然需要专业团队起草,可是回顾标准制定的过程,始终很神秘。2009年,伊利、蒙牛起草三大乳业强制性国标,20多个省份乳协、20多家乳品企业汇集重庆紧急磋商对策。因为在大多数企业看来,两家大型乳企起草的内容大多偏向自己生产的常温奶,而对其他奶品设置了诸多限制。牛奶行业内部的协商尚如此困难,众多奶农、销售者、消费者的利益恐怕很难在标准中体现。
  行业协会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龙头企业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本该起草更高、更安全的标准,让消费者放心。可这次标准引来更多质疑,这让食品安全这一本就敏感的社会神经更显脆弱。难怪人们怀疑,个别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拿标准当“大棒”,打击竞争对手;难怪人们愤慨,迁就企业的低国标,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健康权益,背离了标准的本质要求。
  其实,不仅仅在奶业,在许多行业,拥有专业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随意设置门槛,拒绝公众和其他行业人士进入,而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利益博弈。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食品企业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肉丸行业标准即将揭开面纱,肉丸含肉量从10%提高到45%以上;丸子的含肉量低于45%,就不能叫肉丸。提高含肉量的消息令人振奋,可反过来看,这个标准的成形,仍然是行业内部的事,并没有更多听取和吸纳公众的意见。
  任何一项行业标准的出台,应当是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三方合作的结果,这期间,固然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的参与,但绝不能忽视消费者。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体验,是衡量奶业是否达标的根本标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