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严密的监管体系,那些球场即使绕得过事先审批,也绕不过事后监管,将违规的幕前幕后人员搞得“人财两空”,甚至乌纱落地。 国家发改委等十一部委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并在6月底前,将本地区所有球场名单及违规球场清理整治情况汇总并上报国家发改委。(6月23日《新京报》) 2004年国家下达高尔夫球场禁令以来,全国出现400余家未经正式审批通过的球场,是以前已有球场的近三倍。这么多违规高尔夫球场占用大量耕地、林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是到了对其“挥杆”痛击的时候了。 11家部委的整治阵容浩大,但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高尔夫球场屡禁不止的问题,还是有不少人存疑。要想避免过去的禁而不止的现象,必须明确整治高尔夫球场的“标准杆”,11家部门执行一个标准,发出一个声音,不能“各吹各的号,各打各的锣”。 一是明确审批“标准杆”。这么多高尔夫球场为何能如此野蛮生长,是谁给其颁发了“准生证”?有必要明确,开办高尔夫球场究竟哪家部门是审批的权威机构,必须符合哪些条件和标准?不要再让某些球场借体育公园、生态园和绿地项目建设之名蒙混过关。 二是明确收费“标准杆”。究竟需要缴纳多少税费、由哪个部门来征收,都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不能这个来收、那个来免,收多收少无人把关,导致“潜规则”大行其道。 三是明确处罚“标准杆”。一些高尔夫球场之所以能明目张胆地大建快上,一是违规成本太低,即使事后有监管、有处罚,也无伤筋骨。二是部分监管部门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制定一个统一执行的违规处罚标准,而且指定权威部门执行,或许可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建立了严密的监管体系,那些球场即使绕得过事先审批,也绕不过事后监管,将违规的幕前幕后人员搞得“人财两空”,甚至乌纱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