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刷票是对“公益”的侮辱
2011-06-20   作者:单士兵(媒体人)  来源:新京报
 
【字号
  为了获得资助,利用网络刷票来骗取信任,本身就是对“公益”两个字的侮辱。
  据报道,“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大学生服务项目,旨在选出适合的大学生公益团队予以资助。不过,此项行动在网络投票中却遭遇刷票,这种恶意竞争引发参赛学生不满。尽管青基会表示已对问题票进行技术手段删减,并增加新的评审环节,但这种“公益刷票”行为无疑给公众带来很大的道德阴影。
  网络“刷票”现象在现实中并不鲜见,这种行为背后往往包裹着特定的利益,多属于商业行为。对那种纯粹追名逐利的网络刷票行为,公众除了予以一些道德谴责,很多时候已经渐趋麻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刷票”行为本身就有了公平与正当,特别是那些通过网络投票公司进行刷票的行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欺诈性,只不过,当前相关法律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空白。
  没想到,现在刷票竟然从商业领域突入到公益地带。这无疑将更加放大这种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危害性。既然大学生申报的是公益项目,它的质量与价值就必须经得住道德考量,那样才能获得应有的公信力。为了获得资助,违规使用不光彩的手段来骗取信任,这种扭曲造假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公益”两个字的侮辱。要知道,公益项目必须要讲道德和公信。显然,刷票行为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犯了严重错误。
  这种错误的产生,显然与相关评选的制度设计存在弊端有关。也正因如此,面对突然而至的刷票风波,青基会才进行及时的补救完善。一方面通过技术对投票进行过滤,一方面改变评审程序,对一些规则进行修改。不过,现在看来,青基会的纠偏力度是不够的。比如,既没有公布参与刷票的团队名单,也没有直接取消那些存在作弊行为的团队参选资格,这给人一种姑息养奸的感觉,很容易会对此次公益行动的公信力形成伤害。
  公益项目本身就注定要被民意赋予较高的道德诉求,一个公益项目要获得“希望工程激励”,同样也要经得起客观民意的认同。而网络刷票就是典型的以造假愚弄民意的行为。如果连起码的公共道德都没有,这样团队接受公益资助又与骗取钱财有何异?更何况,这种“刷票”行为,本身也损害破坏他人机会,损害公共利益,欺骗公众的信任,为此,就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为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必要进一步公布那些违规刷票团队的名单,并且取消这些团队的参评资格,来保证这项评选的公平性,让“希望工程激励行动”真正给人希望,也给人激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刷票公司染指评选网上投票公信力何在 2009-07-02
· 专业投票作弊 “刷票业”染指多个评选活动 2009-07-02
· “刷票业”染指多个大型评选活动 2009-07-02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