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生产决定消费”何等可悲
2011-06-20   作者:马龙生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95%的意见要求提高奶品质量标准,但是没有被采纳。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72%奶牛和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
  回顾奶业历史上的是是非非,早已可见这个行业的种种“自降标准,自我矮化”现象。2006年8月5日《法制晚报》曾报道,在《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发布25周年之际,卫生部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活动原定9家母乳代用品公司签署行业自律书,最终只有6家企业签了字;2006年11月1日《京华时报》曾报道,根据奶业“禁鲜令”,巴氏低温杀菌奶的外包装上,将禁止使用“鲜奶”标识。然而,这个旨在规范乳品市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禁鲜令”,却经历三次延期的尴尬。如果调整牛奶质量标准“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的说法属实,那无疑又是一次只顾及落后生产经营的“国情”、不顾及消费者利益的博弈,以奶业巨头的强势话语权胜出而告一段落。
  三聚氰胺,因附着在原奶“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上,泛滥成灾。风波之后,我们本指望奶业巨头们能够依靠品牌的统驭力量,或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改变奶源的“一盘散沙”现状,或提升收奶环节的检测标准,促使奶农提高产品质量。可是几年下来,中国奶业依然将立足点建立在“照顾奶农利益”的基点上,以“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残酷事实,顽固维护着生产经营者依托“低成本”建立起来的共同利益,惟独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这是何等可悲的一件事!
  中国乳品市场从来没有停止过因缺少规范而导致的大小争议,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奶业竞争并不很充分,几大奶业巨头的话语权还很强势;有关部门局限于自身的执法难度,对法规的执行效果信心不足……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提出,乳品市场及产业,已到了彻底转换监管和发展思路的关键时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