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的生命力在于公信力
2011-06-17   作者:北关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本是一次事关公众利益、旨在听取民意的听证会,却被曝市民“零参与”,以沉默表示抗议,广东省东莞市水价上调听证会的这一“遭遇”引人关注。对此,当地有官员表示,报名者寥寥说明消费者民主素质有待提高。此言一出,本就质疑四起的社会舆论再度哗然。
  说实话,听证会从刚出现时万众期待,沦落到现在应者寥寥,其间不过短短数年。这样一项制度,不仅没能正常发挥其本应具有的重要作用,让公众表达民意、让政府听取民意、让民意参与决策,反而被公众认定为“走过场”、“流于形式”、“听涨会”,一时间声名狼藉、处境尴尬,个中缘由值得探究。
  近些年,我们常见这样一些听证会,过程如彩排演戏,程序上简单粗暴,民意“被代表”、“被表达”,结果遭公众批评。如此几番下来,行情想不做倒都难。听证会涉及的议题,往往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民生冷暖温饱,公众不仅有发言权、表达权,而且这种权利必须得到充分保障,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民主效果。既然公众发现其中充斥“猫腻”、“潜规则”,民意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甚至有被操纵、戏弄之感,那么,还之以高声的质疑、沉默的对抗,或直接用脚投票“零参与”,“不陪你玩了”,就都在情理之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各地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失信于民,令公众愈发反感、失望。
  听证会的生命力,在于其公信力。作为一种具体的民主操作形式,议题的合理性,代表的广泛性,过程的透明性,结果的公正性,公众都视为珍宝,并不存在所谓的“民主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反倒是有关政府部门的民主素质急需提高,如果再继续失信于民,公众“零参与”恐怕就会成为常态,甚至可能会寻求其他更为激烈的表达渠道。为今之计,很有必要对已经走样变形的听证会制度来一次“会诊”,革除弊病、完善机制,让其走上正轨,重建公众的信心。
  让人们说话,天塌不下来。在一个日益开放多元的社会,民意表达只有畅通才会有序,只有充分才能达成共识。如果对此报以漠视、躲避、反感的态度,甚至采取阻塞、扭曲、压制的行动,后果只能适得其反,丧失民心。民意不可欺,更不可辱,听证会的教训足当汲取,各地政府部门更应深刻反思。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