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1年,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过去三年,中国新的五年计划正在起步。然而,危机的阴影就在今年加重了,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今年异常地紧张……中小企业纷纷发出感慨,比2008年更糟糕的一年到来了。 “优胜劣汰”本是自然界的基本生存法则,这个法则,在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任何产业和企业都会有自身的生存周期。一些产业与企业因为无法适应竞争而不得不走向衰亡,也未尝不是产业更新换代,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后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是能源危机,还是CPI导致的成本提升,无疑都可能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中小企业所面对的危机,未尝不是市场发展与竞争的产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 不过,假如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抬升、利润挤压以及融资困境,完全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显然并非事实的全部。无论是金融危机时的放松银根与财政政策,还是当下为防止通胀紧缩银根,提升贷款门槛,对中小企业来说几乎都是不折不扣的利空。放松银根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最终是让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资金,这一方面将直接形成对中小企业生产空间的挤压,由此而导致的通胀更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而如今针对通胀的银根紧缩,则又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 可见,中小企业当前的尴尬,与其说是市场竞争下被淘汰的低效落后产能,毋宁说更多是不公平竞争下的牺牲品。之所以这些中小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其实并不在于自身不努力或是缺乏竞争力,更多缘于国内的经济结构注定了国有大型企业控制了更多的资源和利润,中小企业非但不能在金融贷款方面获得相对平等的待遇,甚至在任何一次金融政策的调整中,都每每沦为牺牲品,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企业因此而命运多舛,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现实中,这边厢大企业愁花钱,那边厢小企业愁钱花,正充分说明了当前经济结构与资源分配的病态。 基于上述视点,假如中小企业的困境真的是来自市场的压力,那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场必不可少的凤凰涅槃,但是,如果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更多是来自市场之外的不公平竞争,与其说是促成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毋宁说是在将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逆向淘汰。一言以蔽之,中小企业可以死于“竞争”,但却不应卒于“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