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户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相反,该类群体在融资体系一直处于处于边缘地位。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银行,其新增量信贷资金的70%都投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得到的只有30%左右的信贷资金。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想,99%的企业抢占30%的资金,是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在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规模较小的3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是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其融资需求就被列为更低层次了。 由于金融支持不够,中小企业发展明显受限,也会影响占比达到75%的就业人群的收入提高,不利于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稳定性。 鉴于此,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整体上看,始终未见明显改善。 2008年-2009年,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我国银行业信贷增速较高,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入央企、政府融资平台等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信贷需求反而受到挤压。自2010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的趋紧,央行屡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家银行继续弃小保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并推动了民间借贷利率的水涨船高。 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存在的,只是由于他们的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其程度较轻,而我国造成当前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长期的。 首先,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技术、抵押担保、真实信息难获取等因素制约了其融资能力。中小企业资本金少,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大部分自有资金是通过亲戚朋友借来,相应其负债能力也就比较低。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无形资产,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较大。一些小型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靠租赁厂房或设备进行生产经营,根本拿不出符合条件的抵押资产,银行在风险控制时很难落实。在目前融资体系中,财务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然而在现实情形下,中小企业却竭力掩盖自身不足,传递虚假信息误导银行和投资者。很多小企业主没有划清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的界限,很少具备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令外部置信,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必须大规模搜集中小企业信息,如此一来,致使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 其次,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从资本市场看,创业板等市场融资门槛较高,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讲比较遥远,因此,其外部融资渠道依然依赖银行。然而,我国银行业虽然存在着国有商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信贷业务主体。但由于目前的发展阶段所限,从银行角度看,并没有建立起服务中小企业的大环境。 银行业是具有典型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习惯于实行“批发”式信贷业务,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相比之下,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不但成本高、风险大,而且效益不佳,因而银行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基本的客户。 长期以来,大型国有银行根据其规模、与国有大型企业的历史渊源等便利因素,始终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其服务对象,即使开展中小企业业务,也大多为中型企业。股份制银行成立之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但随着其规模的持续扩大,资本实力增强,股份制银行也开始倾向于大型企业,出现了与传统股份制银行相同的“垒大户”特征。城商行以“服务地方政府,服务中小企业”起家,受制于其自身经营区域、资本等因素,其服务对象更多是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当地中小企业,但受制于其自身资本规模、风控能力等因素,不能完全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农村信用社因历史原因其自身负担较重、风控能力有待提高,已没有能力再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帮助。近期,涌现出了一批立足于县域经济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主体,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规模、政策限制、以及吸储能力受限,目前,这两类金融主体也尚未完全担负起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主力军地位。 因此,受制于银行服务体系,以及自身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但我们也注意到,当前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多,多家银行服务区域的延伸,各类信贷主体的出现,大型企业在各家商业银行中议价能力的增强,银行业服务于大型企业客户的规模经济效应正在减少,换言之,银行在“垒大户”模式中所享受到的收益率正在逐步下降。 这迫使大部分商业银行转变战略重点,将部分精力转移至中小企业业务领域,多达4000多万户的中小企业终将成为银行业的新蓝海。如果一家银行能够在小企业领域有所作为,避开竞争激烈的大中型企业市场,那么必将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将会显著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从当前实践来看,国内部分银行引进国外的IPC、信用评分卡等技术和经营理念,结合当地具体工作实践,解决了制约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开创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服务品牌,例如哈尔滨银行的乾道嘉、北京银行的小巨人、民生银行的商贷通等品牌,在部分地区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这些银行正在积极推广此类产品,以求扩大业务量获取更大收益。 从政策推动看,自2012年巴赛尔协议III将在中国逐步实施,该协议进一步提高了资本监管要求,作为银行业,要么继续融资扩充资本,要么放缓信贷扩张的步伐。而6月上旬发布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出,对于小企业贷款存贷比、资本要求等实行差异化考核,并将降低对于小企业贷款对监管资本的要求,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小企业贷款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