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6月14日),马云就支付宝股权变更引发的舆论关注,主动以“敞开心扉”的姿态,与媒体进行了沟通。 被推上风口浪尖,源于马云被指“悄悄地”把旗下的支付宝公司的外资股权,转移到自己名下的公司。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马云此举迫于对相应政策预期做出的精明决定,还是在践踏契约精神的前提下强行驱除外资方。 支付宝的风波,是法律问题?是道德问题?是政策问题?在难以对此作出厘清的情况下,加上马云的明星效应、支付宝的江湖地位、外资与金融安全等等因素,难免引发诸多的似是而非的话题。 若是法律问题,那至少在技术上不是复杂的问题,利益受损方或谈判或走法律程序即可。目前来看,支付宝的外资方的沉默背后,相信有唇枪舌剑的谈判。在这种涉及利益的问题上,相信当事方都是理性的,在还有谈判可能的情况下,不会作出“气急败坏”的举动。 若是道德问题,就说不清了,道德只能作为自律的约束。在利益争夺中,道德往往显得无能为力。短期来看,真金白银要比一个道德口碑更吸引人。所以在生意场上,高尚的宣示很多,而卑鄙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当然,也很可能是政策问题。政策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刀,没有触及的时候,毫无影响,一旦触及,关乎生死存亡。更让一些企业焦虑的是,可能触及也可能不触及,那把刀随时要带来切肤之痛。 从马云的回应来看,支付宝的头上就是悬着这样一把刀。马云认为刀就要落下来了,为此做了一些为外界“不理解”的事情。而外界的质疑则是,这把刀并没有落下,即使要落下,你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吗?昨日马云“敞开心扉”,一个重点表述就是,央行要求支付宝承诺不存在外资和协议控制情况,意在强调股权变更迫于政策压力。事实上,在目前央行的明定中,并没有发布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有外资股权的明确规定。这就是造成了政策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使得当事方与外界对于政策的理解大相径庭。 对于在中国市场上追逐利益的企业来说,政策的作用有时比法律的作用还大。对于政策变化的预期,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回望过去若干年,在“政策缺失”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市场“裸奔”壮大之后,马云们做出一些外界不理解的举动,根源还在于政策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