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月宏观数据在6月14日终于出炉。本来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的CPI创新高,却突然被关于“数据反腐”的荒唐话题遮掩。 盖因路透社(Reuters)6月8日发布消息称,“5月份中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而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实际数据是5.5%。这便引发了国人的极大惶恐。恰与此同时,又据说彭博通讯社(Bloomberg)也发布消息称,“经济学家对宏观数据的预测值显示,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为5.5%”。路透、彭博乃当今两大外资资讯提供商,洋人竞猜国情如此神勇,当然让两眼一抹黑的国人不爽。于是,便有自以为聪明的人猜测,必有内鬼泄露机密。一时间,找到内鬼的重要性大于分析经济实况。不得不说,这思路已充满民粹主义的无知和盲目。 首先,有关路透社预测奇准的传言经不起检验。据言之凿凿者举例,说“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乍一听,似乎路透洞晓天机。但屈指算来,2008年迄今已三年有余,按照四十个月计算,其猜中比率也就15%上下。要知道,CPI数据不像猜双色球,毫无依凭。它有上月作依托,有月内的经济现实作参考,并非无凭无据。最终数据必定处在一个相对小的区间内。以今年5月CPI数据而论,数据正式公布前,业内几乎都认同必创新高;鉴于4月CPI同比增幅是5.3%,那么5月封顶预测值大致在6%以内,实际选项大致在5.4%~5.9%之间,六选一而已。如果将上下差0.1个百分点也算“猜中”,那可能性更大。 其次,路透社和彭博社的预测分析本质是均值基础之上优化的结果。以路透社为例,其统计数据有一个专门的预测信息综合平台,专门将各主要机构发布的观点进行综合,取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再加工的成果,提高了预测精度,并不能视同于仅凭“开天眼”就发现了我们国家数据的秘密。 第三,路透社和彭博社并不具备以数据牟利的最大动力。从机构性质上,路透和彭博是资讯服务的提供商,路透的专长在交易系统,即通过即时撮合交易,为国际间固定收益产品、衍生产品提供交易服务;彭博专长在于易用、好用的信息终端,能够将海量信息高效、清晰地提供给分析员。无论提供多么靠谱的数据,“预测帝”的称号都无助于这两家资讯巨头解决现实最主要问题,更无助于以提前预知的数据来牟利。 可见,如果真的存在内鬼,并有“数据反腐”的必要的话,突破口绝不是路透、彭博社等外资资讯提供商,而是市场交易机构。这其中,至少包括内资的券商、基金以及外资的QFII,如果监管部门确实有意以此当作打击内幕交易的突破口,就不宜先行设定路透社等作为重点对象,否则,喧嚣之中,真正的坏人也许正隐身于吵闹的口号声中。 数据的绝对值从来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好的统计反映的是一个符合实际的趋势。所以,在持之以恒打击内幕交易的同时,政府有关方面也不必纠结于某几个数据被猜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