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住建部等部委将联合对地方保障房进行检查,同时将保障房质量纳入地方任务考核当中。(6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看得出来,将将保障房质量纳入地方任务考核当中,盖因“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敢说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起码也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吧?但是,如此这般能就能“保障”保障房的质量吗? 将将保障房质量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我们大可将之理解为是对安居工程问责的细化。每次谈论保障房质量时,“监管不力”是必然会碰触到的话题。如果细细追究“监管不力”的根源所在,问责疲软肯定是重要因素之一。显然,保障房质量问题频发,问题出在执行环节。 保障房质量纳入地方任务考核当中,也无疑是釜底抽薪之策。在政绩调动一切的当下,纳入政绩考核意味着与地方官员利益挂钩,保障房就不再是“鸡肋”地位。不难想象,一旦将安居工程上升到执政理念的高度,与自己的官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各级政府和官员必定自觉地把食品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但是,同样是政绩考核的内容也不少,比如安全生产,在一些地方却曝光了“多省出现矿难瞒报现象”这样令人尴尬的新闻;比如节能减排,一些地方却强行拉闸限电,制造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虽然不排除囿于上级意志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最终的效果终究不如一场真正发挥民意的考核更直接、更有效,尤其在安居工程这种重大民生问题上。 因此,尽管“纳入任务考核”屡屡被视为“杀手锏”,但实际结果会不会与初衷背道而驰,谁也不能写包单。归根结底,“纳入任务考核”仍是上级领导在考核,社会公众对于考核模式、考核程序以及各种考核细节,都无法得知,无从参与。在我国“会议中落实、数字中发展”的传统行政模式中,考核有时沦为形式主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值得警惕的是,在民意对官员考核内容与方法失语、官员只需对上负责的前提下,保障房质量的任务考核会不会也上演瞒报、作假的戏码,值得警惕。纳入任务考核体系是一个硬手段,却也不是灵丹妙药,关键就在于如何用好这一招。 自然,这样的考核举措带给民众的乐观也是有限度的。搞好安居工程本来就是政府的职责,非与官帽挂在一起,才能解决问题这也不算正常。不过,即便是有限进步也算是进步,民众不太吝啬地为其送上一些掌声和期许,也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