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指出,今年要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中的一些“通病”进行查处。“通病”指住房保障和建设部门在抽查中发现的建筑材料弄虚作假、钢筋达不到要求和水泥不够标号等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6月9日) 保障房频频被发现质量问题。北京首个限价房项目旗胜家园,用手指轻轻一戳墙壁,灰土便纷纷下落;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500多住户遭遇了墙皮起砂脱落的问题;长春市的保障房,也出现屋顶渗水、墙体裂缝等问题。南京、武汉、杭州、广州、深圳等地方,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有人指出,原因在于保障房的价格限制,让开发商面临很大成本压力,不得不在质量上寻找成本压缩之路。不错,保障房的回报率比普通商品房低得多,但是否就到了必须牺牲质量的地步? 建房的成本,主要是土地成本。全国工商联曾在全国两会递交一份大会发言《我国房价为何居高不下》,称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58.2%。既然如此,住房建设中如果除去土地支出,成本就去掉了一大半。事实上,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基本上采用的是土地划拨的方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曾表示,在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时候,市县人民政府无偿划拨土地,过去几年都是这样做的。 除了土地价格优惠,还有专项资金支持,截至今年5月20日,财政部已累计下拨2011年中央补助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617亿元。此外,政府还有税收优惠,很多地方还规定建保障房的开发商可获得拿地方面的优先权。 在这么多优惠政策支持下,保障房成本问题应可得到妥善解决。如果说,还存在成本压力问题,那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地方政府未落实政策;二是开发商在成本上趟混水。保障房价格要比商品房价格低,很容易让人对保障房的质量问题持宽容态度,“一分钱一分货”,是责任人的辩解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