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环境换钱的“哈药模式”
2011-06-10   作者:杨于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哈药总厂“三废”违规排放再次被曝光。据媒体报道,其硫化氢气体超标1550倍,氨气超标20倍左右,废水中各种污染物均超标很多倍。奇怪的是,这家企业2008年、2009年广告费均在4亿元以上,2010年更达到5.4亿元,创造了国内医药营销的“哈药模式”。
  为什么环保部门不管一管呢?企业肆意污染环境,环保部门难辞其咎。不管,从理论上讲,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环保部门被“企业公关”堵住了嘴巴,自我解除了执法的武装;二是地方政府力保污染企业,环保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当然心领神会。所谓环保执法,不如说是在民众面前打太极,给污染企业打掩护。
  媒体质疑,哈药总厂有钱做广告、无钱投环保。“哈药模式”,即广告大投入、推动大销售,从而赚到点钱,如果广告费拿去治污了,结果就是销售下滑、利润不再。即使还有利润,也有可能不足以支撑企业生存发展。据业内人士估计,哈药总厂仅污水排放改造,就至少需要4000多万元,“全部改造完成,怎么也在1个亿以上”。环保设施运行,每年又是一笔巨额费用。哈药总厂一直在“哭穷”,事实上,巨额广告投入显示经营成本,并不足以说明企业富有。
  在中国,确有那么一些产业和行业,它们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污染严重而利润微薄。大家经常提到的太阳能多晶硅材料,发达国家不生产,产能几乎全部集中于中国。太阳能转化过程非常清洁,但多晶硅材料生产污染严重。世界各地的电子垃圾大量出口中国,中国企业搞了点资源再生,而巨量洋垃圾也留在了神州大地。相关企业赚了点钱,但如此微薄,甚至不足以消除环境污染的后果。
  以哈药总厂为代表的国内药企,主要为跨国药企生产原料药,走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出口国内环境换钱的路子。哈药总厂可能赚了钱,利润具体是多少,我们不清楚。中国药企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跨国药企给我们多少,其实不难想想。如果哈药总厂把钱投入治污,剩下那点纯利,一定会使企业及其经营者意兴阑珊。企业拒不治污,固然有地方政府纵容的成分,但如果这笔买卖合算,他们早就治了。这反过来也说明,那些污染大户赚的钱,其实就是国内环境在国际上的市价。
  出卖环境,拿到一笔小钱,算是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的眼前急用。但事情还没完,卖掉环境,污染来了,人们的健康没有了。从淮河流域到太湖,再到湘江,哪个地方的环境污染不是农业渔业绝收,居民大比例生病甚至非正常死亡?环保无可回避的时候,政府投入数百亿、数千亿资金,开展污染后治理,而要见效,还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出卖环境是形式,出卖大众的身体健康与人生幸福才是本质。获利的是企业,付出代价的却是公众。
  回头再来看环保执法,我们就会发现,其首要任务其实不是强制企业治污,有些行业企业注定是亏本的买卖,对于这样的产业企业,政府当初就应当限制甚至杜绝引进。一旦有了这类企业,出卖环境赚到钱,地方政府收到税,从此就有了对它的依赖,环保执法成了自断财路,这是很难受的事。但淮河、太湖和湘江已经告诉我们,向污染企业收税,代价有多巨大!那些治污就会亏损的企业,还是早点让它们垮掉,这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哈药股份陷污染门 面临四项巨额费用支出 2011-06-09
· 哈药拿污染与政府讨价,是何逻辑 2011-06-09
· 哈药集团称无力治污 广告投入是环保27倍 2011-06-08
· 哈药烧钱营销却称无力治污 2011-06-08
· 哈药总厂周边硫化氢超标千倍 2011-06-06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