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违建的洪流淹没了绿地。近有报载,此处原来每栋别墅四周都有近百平方米的绿化,现在“墙壁挨着墙壁”,已难见绿化面积。 违建已是普遍景观。景观之一是:随着风景区内违章建别墅、文物保护单位内建会所的新闻不绝如缕,多少青山明月,已变成少数人的私产。西溪湿地别墅区也许不属于此列,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别墅,应该早已合法化。对这起违建事件,我们的惋惜,某种程度上无非类似于对地主家少爷把大米饭倒掉的惋惜,出于对暴殄天物的厌恶,尽管那些“大米饭”,其实也许是我们的“口粮”。 财富和身份当初追逐的,难道不是日益稀缺的“自然”吗?为何现在又要用大规模的违建来鲸吞仅有的绿地?根本的原因还是贪欲。 贪欲起于青萍之末,一开始也许是在控制之下的。但是,当一个违建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当一个侵占绿地的行为没有被惩罚,个别行为就会演化为群体行为。就像报道中当事人所言:“别墅违建早就不是个例,业主都心照不宣。别人搭了小阳台、建了车库、挖地下室都没人管,我不建不是吃亏么?” 贪欲无止境,因此,需要靠制度之手来扼制。制度却也孤掌难鸣,与执行密不可分。好的制度加上好的执行,能净化世风;反之,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就在意料之中。 西溪违建的事件只是一个例子,路人皆知的问题就是执行不力。12个部门管不住别墅拆绿,2005年就认定的违建至今还没有拆除,且有变本加厉之势。群体仿效的结果是,95%的别墅都违建,这一结果进一步加大了执法的难度。 目前的违建,几乎都是知法犯法,公然与政策叫板。违章者其实都经过了机会成本与收益的核算,他们洞察政府的底牌:机会远远大过了风险。面对这样嚣张的违建,政府除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强拆,还有其他什么令违建者不敢铤而走险的王牌? 违建,小到占道,大到占用良田和森林,政府监管、执行不力的后果,是让自然在一次次的博弈中成为待宰的羔羊。我们不需要12个甚至更多的主管部门,而是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更严厉的手段、更明确的分工,而且速度要快、效果要好。因为,大自然消耗不起。山外青山楼外楼,违章建筑几时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