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调控不能只注重控而不注重调。当然,改“控”为“调”,殊非易事。这既意味着现有人口管理模式的调整,也意味着城市规划能力的提升。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北京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这意味着,北京2020年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的红线被提前突破。昂贵的交通成本、巨大的资源消耗、激烈的竞争压力等一系列已被感知的城市病,以及趋于恶化的态势,不仅考验着城市群体的生存意志和发展预期,甚至考验着我们对城市的概念认知。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北京到底能承载多少人?该不该进行人口调控?即将于2013年进行修编的城市总规划该如何继续对人口设防? 实际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所承受的人口压力,是一种必然。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让北京等城市产生了虹吸效应,吸引着不同层级的人才,和有志于改善自身境遇的普通劳动者立足于此。而且,以大城市群落带动区域经济也是有意为之的发展战略。当历史造成的失衡和现实造就的大城市战略与城市过快扩张遭遇时,既催生了城市病的提早到来,又加剧了城市病的蔓延速度。就当下城市的突出问题而言,人口调控战略的方向并没有问题,因为,自然状态下发展的大城市,不仅不会提高居住者的权利和幸福水平,相反会加剧生存环境的恶化,最终导致全输。这已为历史上大城市的衰落规律反复证明。 然而,人口调控不能只注重控而不注重调。只注重控制不仅达不到改善城市发展环境的目标,相反,若实施过于刚性,反而有损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比如,在户籍和非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消费权利等方面实行差别对待,尽管一时可收控制人口之效,但其效果终将无法与虹吸效应抗衡。过去的事实表明,对不同居住者实施差异化管理无法遏止人口暴涨。尊重所有人的权利,既是公共服务的要求,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需要——没有一个大城市,仅靠高端产业和白领群体就能正常运转。 当然,改“控”为“调”,殊非易事。这既意味着现有人口管理模式的调整,也意味着城市规划能力的提升。人是城市发展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没有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则人口不能递减。这不是一个大城市能做到的,必须形成区域联动。如果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联动性更紧密,产业经济的配置更合理,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近,人口才可能充分流动。 区域均衡发展还是远景。当下,北京等大城市应尽量扩大人口承载力,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同时,需要快速提升公共服务的管理效率。更公平和有效率的公共资源分配,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病的侵袭,而且可以为人口过快增长与城市管理间矛盾的彻底解决赢得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