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日起,国内15个省市的销售电价上调了。可以说,这是国家发改委为解决“电荒”而采取的举措,该举措被认为“政府在更强大的供需规则上的退缩”。但笔者认为,调价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最多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权宜之策,甚至只是把垄断性行业为攫取更高垄断性利润而编织的美丽谎言变成了现实。 成本与价格,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中是互为因果的。前一环节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上升,必然引起后一环节商品与服务的成本上升。电价作为基础性商品价格的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甚大,必然会提升几乎所有行业商品与服务的成本。成本的提升,势必或迟或早会在以电力为基础生产与经营的商品与服务价格上反映出来,引领新一轮价格上涨,使本已极为严重的通胀形势更为严峻。国家发改委对此不是没有考虑,其考虑的结果是暂不调整民用电价。笔者认为,该措施用心良苦,但并不能避免必然引领后续涨价之虞。此举至多是从成本提升到价格上涨的转化期内延缓了推涨CPI,为推涨CPI加了一个缓冲期而已。 在垄断性资源供求矛盾中,经常出现“荒”的情况。有油“荒”,为此要涨价。还有水“荒”,为此要涨价。现在的电“荒”,最终还是通过涨价解决之。在中国几已形成了“荒”与涨价的怪圈。一“荒”即“涨”,一“涨”即不“荒”。然后,再“荒”再“涨”,以此循环,成为规律。这一规律养成了垄断行业的涨价依赖症,使企业较少从挖掘潜力,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上做文章。 认识并利用规律,是人们的天性。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更是人们创新精神的体现。“荒”即“涨”,这是对规律的认识。为“涨”而“荒”,是对规律“创造性”地运用。 在某种程度上,为“涨”而“荒”,是具有垄断性行业的杰作,是向国家要价的手段。说是向国家要价,其实质是向全国人民要价,是明目张胆地掏全国人民口袋里的钱,还要打着“国”字旗——国家调的价,打着为“民”破“荒”——是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的美丽谎言。 不独有偶。前几日报端还爆出了18家水务公司“数钱数到手抽筋”,听证会上哭穷涨价的事端来。此事,不仅使人想起了“荒”的问题,“荒”或可分为真荒与假“荒”。对于真荒,通过调价,调节供求无可厚非,这也是市场经济之必然。对于假“荒”,就只能让人们认为,这又是向人民要价的伎俩、手段。近年来,每当发生“电荒”,“油荒”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又该上调电价、油价了,就是大众对垄断性资源行业“创造性”运用规律的直观认识。 凡此种种,笔者以为,面对假“荒”,破垄断是治本之策。解决真荒,调价也不是最佳方案,从长远看,似有其他路径可供选择。 能源等基础性行业的发展应当先行,应有适当能力储备。这是解决“荒”之根本措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宏观上中国就是奉行这一基本政策的。从根本上解决“荒”的问题,需要切实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统筹兼顾效率优先也是解决或缓解电荒的办法。我国不仅存在电“荒”,还存在有电送不出去的情况。据悉,内蒙古有700亿度电因无法通过国家电网而送不出。此电虽不能彻底解决南方真电荒,但却可大大缓解荒情。同时,据悉该电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统筹多年未果,因此,内蒙古拟跨越数千公里架设输电线路与南方电网链接供电。但此工程浩大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解决电荒不仅要统筹兼顾,更要效率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