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深圳市交委官网的信息,6月6日起至12月5日在深圳大部分地区将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由于电动自行车是目前快递公司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分析称“禁电令”将对快递行业和部分自建物流的电子商务企业的时间和成本压力激增。 电动自行车一禁,快递公司神经立马紧张。“最后一公里”导致的快递涨价问题会不会像蔬菜运输等一样,立即凸显出来?这不免令人紧张。 但是如果认真看深圳交管委的消息,也就不用太过担心。因为所谓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本身有一个时间界限,那就是6月6日至12月5日的这六个月的时间里。换言之,只要挺过这六个月,电动自行车的命运完全可能来个转弯。毕竟,现实社会旺盛的需求早已经证明,电动自行车是不可能一禁了之的,它本身有着存在并发展的强大需求和基础。 那么,深圳市为什么在后半年的六个月时间里要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如果要禁为什么要设定一个期限,如果要加强管理,为何要简单地一禁了之,而不是通过治理上的智慧加以化解?这不禁让人想起在这期间将要举办的大运会。换言之,这六个月没有电动自行车的时间,与其说是加强针对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管理,不如说为运动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与其说是电动车真的多么不安全不合适,不如说是相关部门担心电动自行车的存在,影响交通、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 不论怎么掩饰与禁止,电动自行车的需求就摆在那里,即便六个月的时间里没有电动自行车,但这样经过修饰的城市交通形象,也非常态的、原汁原味的城市面貌。纵然没有电动行车的时间里,城市交通等能够好一点,但是若治理思维不变,具体治理措施上仍旧乏善可陈,治理方式僵化简单,那么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甚至会越来越多。城市发展与交通治理的矛盾,不会随着电动车的消失而消失,只有正视才能更好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 面对即将在深圳举办的盛会,“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和做法容易理解,但在遮掩城市交通困境和电动车治理问题等时,相关部门可曾考虑过这期间的社会管理和运行成本?六个月或是一个考验,但更是一面城市治理的镜子,一禁了之只能回避问题。城市交通治理更宜着眼长远,规章要求等若像股市短线一样短时间就操作一次,不免令人担心期间“被套”的损失以及如此操作思维下的后续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