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只剩下不到1/10的水面,洪湖最大水深只有30厘米,斧头湖、长湖、龙感湖……一座座湖泊干裂见底,一条条渔船搁浅泥滩,渔民们只有望天兴叹。 同样是这些湖泊,在2010年夏季却遭遇另一番危机:水漫金山,险情不断,频频告急。“洪湖水,浪打浪,这浪要么一拍就拍过了湖堤,要么连湖心的小木筏也拍不动。”洪湖渔民戏谑地自嘲。遇涝满溢,遇旱见底,南方的湖泊怎么了? 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我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也发生了改变,尽管全年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但降水分布呈现短时段、小区域、高强度的新趋势,使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 由于围湖造田,围网养殖,过度捕捞,洪湖水面缩小,湖底淤积,水质下降,湖面已不足上世纪50年代一半,平均水深不到2米。洪湖如此,全国的湖泊也大多面临相同的命运。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近50年已减少约1000个内陆湖泊。 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本来就是调节地表水时空分布的天然蓄水池,雨涝时汇聚洪水、存蓄洪水,干旱时供水日用、供水灌溉;然而,蓄水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调蓄能力降低,湖泊功能萎缩、丧失,只会加剧“天灾”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湖泊萎缩带来的损害后果无法弥补,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湖泊的保护,退耕还湖、退渔还湖,但是,暴利面前、政绩面前,填湖造城、填水造楼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湖泊在房地产开发的围剿之下继续萎缩,走向消亡。 古语有云:“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能只在洪水滔天或者干渴见底的时候,才想起湖泊的面积减小了,湖泊的水太少了。面对极端天气、异常天气频发的状态,修复江河湖泊生态、还大自然自我调节功能,已是迫在眉睫的责任。 防灾胜于救灾。爱护日益稀缺的湖泊资源,应该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毫不动摇。湖泊保护,要成为绿色GDP的应有之义,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爱护“地球之肾”,也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职责,因此还需要完善湖泊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的湖泊保护意识,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