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通胀是当前的头号任务。高企的CPI数据让中央政府不敢有丝毫放松。4月CPI涨5.3%,舆论认为5月破五也已是定局。正是这居高不下的数字,让央行屡屡祭出从紧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来央行已4次加息11次上调存准率。 央行频祭紧缩的货币政策回收流动性,并配以价格管控发改委约谈等行政手段,确实对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减缓通胀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些高频的控通胀手段下,一些负面效应也在逐渐显现。笔者以为,在把控通胀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调结构与稳增长。 首先,要在通胀与增长之间找到良性的动态均衡,谨防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困局。通胀一向是个敏感字眼,把通胀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不仅是中央政府的经济目标,也是政治任务。甚至有时候为了实现这一政治任务,抑制或牺牲增长也成为常用的选项。 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通胀与增长就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形势比人强,通胀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正是央行接连祭出货币政策来调控的背景。尤其是2011年来两次加息5次上调存准率后,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货币政策已由稳健走向紧缩,且受制于通胀而难以放松;财政政策欲积极却后劲乏力。 换句话说,央行频祭货币政策,并未完全压制住通胀势头,同时却让另一个问题即增长的问题被凸显出来。甚至有观点称中国当前既面临通胀压力又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特征,存在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其次,另一个困扰增长的因素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个因素就是结构调整。调结构不仅是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尤其是解决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调结构的主要目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正是保未来增长的当务之急。 然而,当前的结构调整并不乐观。笔者以为,调结构目标的实施,包含两个层面:在发展方式上,从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向出口与内需并重的发展方式转变;在经济主体上,在发展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要增加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比重;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比重。现实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遇到极大的挑战: 在出口遇阻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措施奏效甚微,尽管中央采取包括家电下乡等系列措施,但受制于多种因素(比如储蓄率居高不下),离真正解决内需仍差之甚远;不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沿海地区关停并转后,又移灶内地重新开张;经济生态群落出现吸聚效应,资源向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性大企业聚拢,民营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受制增长乏力,两个“非公36条”所希望的良性生态环境均未能出现。 建立一个运转良性的企业生态群落,是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问题的关键。我国当前应把重点放在抑制垄断性大企业、培育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上。近些年的现实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今年来接二连三地紧缩货币政策,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我们在紧缩货币控通胀的同时,是否也应对中小企业的生产予以更多的关注? 答案是肯定的。给中小企业以公平发展的环境,正是调结构的目标之一。从以上两方面,笔者讨论了在控通胀背景下,不可忽视保增长与调结构的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控通胀仍是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经济目标。从当前来看,通胀有货币因素(人民币超发、人民币升值等)、自然因素(干旱、农产品减产)、原材料成本因素(进口能源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结构性因素(产业结构失衡)等。这些原因,都值得加以重视。 笔者无意否定国家为控通胀做出的努力,但单靠货币政策和行政压制来控通胀,总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货币政策会有失效的时候,行政手段压制也难保报复性反弹(联合利华涨价即为例证),最后的解决之道何在?恐怕还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很显然目前遇到了困境,甚至在某些方面有倒退趋势。是否推进,如何推进,考验决心,更考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