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十三届主板发审委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在25名新一届主板发审委委员的组成中,续聘13名,更换12名,更换人数约占新一届发审委委员人数的一半。
本届主板发审委的换届颇为引人关注。自2009年6月启动新股市场化定价发行改革以来,新股发行环节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发审委把关不严有关。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引起市场高度关注的红枣、扑克等“另类公司”上市,让人对发审委的把关能力产生质疑。所以,面对本次主板发审委的换届,投资者还是希望能够换出一番新希望,希望发审委尽可能地少给股市输送一些“地雷公司”与“垃圾公司”。
可是,发审委换届,真的能给IPO带来新的希望吗?我看很难。
首先,新一届发审委的工作方向取决于证监会如何评价发审委之前的工作成果。如果对发审委过去的工作充分肯定,那么新一届发审委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只有在过去的工作被纠偏的情况下,新一届发审委才会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而从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十三届主板发审委成立大会上的表态来看,证监会领导对发审委以前的工作是基本肯定的。尚福林表示,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适应国情的发行监管制度,自2009年以来进行的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也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判断,新一届发审委改弦更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次,发审委的工作方式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也决定了发审委很难真正起到为中国股市把关的作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是发审委的工作大纲,这就决定了发审委的工作是以看材料、“听故事”为主。谁的材料写得天衣无缝,谁的故事讲得更精彩,谁就能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关。至于发行人实际情况如何,发审委并不知情。如果这样的工作方法不变,发审委又如何能替中国股市把好“入口关”呢?
其三,发审委是一个权力部门,企业能否上市,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发审委委员的手上,但这个权力部门几乎不承担法律责任。发审委委员有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无非就是谈话提醒、批评、解聘等处理,只有涉嫌犯罪的,才会被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因此,即便发审委将一家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弄上市了,只要发审委委员没有涉嫌犯罪,他们就仍然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审委委员又何来责任心呢?而没有了责任心,为中国股市把关也就成了空谈。
所以,尽管发审委换届了,但投资者要看到IPO的新希望很难,投资者还得“自力更生”,靠自己睁大眼睛来发现问题,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