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被“约谈”、4月份被罚款的联合利华,其旗下夏士莲、力士两个品牌的沐浴露、洗发水于5月24日开始涨价,涨价幅度在10%左右。联合利华对媒体表示,关于价格问题,公司不能给予任何消息。 上次高调宣布要涨价,结果价格没涨,却因过于高调被罚200万元;这次干脆不宣布,直接涨价,涨价后也不作回应——联合利华吃一堑长一智学“乖”了? 联合利华上个月被罚,尽管国家发改委是依规办事,有理有据,但我总觉得联合利华有点冤——他们本是打算涨价的,也提前跟消费者打了招呼,结果发改委一“约谈”,他们以大局为重,暂缓涨价。按理说,这应该受到表扬吧,结果他们接到的不是表扬信而是一张罚单,缘由是“散布涨价信息、引发部分地方抢购”。尽管联合利华表示认可这张罚单,但估计他们也感到相当委曲,甚至可以合乎情理地推测,联合利华此次突然而低调涨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那张罚单的回应(回击)——既然已经被罚,何不干脆涨价;既然上次被罚是因为“散布涨价信息”,那么这次就不声不吭地涨价,你还真不能说他们是“顶风作案”。 国家发改委的“约谈”,只是要求企业不要轻易涨价、违规涨价,而没有禁止涨价。在某种意义上,如此说联合利华此前暂缓涨价是屈从于行政压力,那么此次低调涨价则是屈从于市场压力。通胀面前,消费者的日子不好过,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要想保住利润就得涨价。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反感涨价,但又不得不承认,对于市场化企业和产品而言,合规涨价是其正当权利,并且往往是迫不得已而非肆意妄为,因为他们知道价格高意味着竞争力低,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特别在是巨大通胀压力面前,涨价是一个高风险的选择。 日化产品涨价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导致日化行业原料上涨(日化行业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产品);二是物流价格上涨了20%,企业无法消受。国际油价我们控制不了,但国内的物流价格呢?大涨了20%竟然没有被有关部门“约谈”,由此,我们实在无法奢求联合利华们不涨价。 央视最近连续聚焦“物流顽症”,物流成本高昂正是导致物价不断上涨的“祸首”之一,更重要的是,很多“物流顽症”正是政府部门酿造的。比如昂贵的成品油、过路费、过桥费以及公路乱罚款,这些都会摊到物价里面并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比如国家发改委曾明确否认其合法性的进城费,很多城市一直在收;比如交通部曾承诺将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但“逐步”得步履蹒跚,连经济发达地区的很多二级公路也依然在收费。 相对而言,如果说日化产品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是“标”,那么其背后的原材料价格、物流价格就是“本”,光治“标”不治“本”,最终“标”也治不了。无论是物流业被重复征税,还是昂贵的路桥费、肆意的乱罚款以及不断涨价的成品油,这些都涉及政府部门的利益。抑制通胀,政府部门不能只严格要求企业,却不严格要求自己——不肯拿自身利益开刀,又何以严格要求企业? 没有哪个企业敢不给国家发改委面子,但联合利华迫于成本压力涨价了,这意味着,此前国家发改委通过“约谈”而精心谋划的暂缓涨价的格局,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口子一旦撕开,会不会有其他企业跟进呢?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但要避免这样的局面出现,光“约谈”显然是不够的,不治“本”恐怕是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