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形象工程急推国际板
2011-05-25   作者:石建勋  来源:国际财经时报
 
【字号

 
  石建勋

  上周末,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尚主席踌躇满志地宣布:国际板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其对国际板的期盼,使人们不得不联想起两年前创业板上市之初的监管层面激昂的表态。创业板推出是当年管理层和深圳市政府一大任务和政绩工程,之后的创业板企业上市仿佛大跃进一般,在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创业板批量审批、批量发行上市,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三高”发行圈钱悲喜剧,几乎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都超募了几倍于计划募集资金,一级市场超募资金放在银行睡大觉,二级市场资金匮乏。高市盈率发行,造就了少数高管一夜暴富,纷纷提前辞职套现,业绩变脸和跌破发行价成为常态,大多数投资者套牢严重,这就是仓促上马的创业板今天的现实。
  中国的事情,只要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搞不好,创业板问题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A股的发行机制、监管制度,分红制度等许多制度性建设亟待完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在A股处于长期低迷的状况下,现在又急着推国际板,不能不令人担心,股市今天大跌就是市场对急推国际板用脚投票。
  进入2011年以来,A股国际板成为了国内外市场人士讨论的焦点。先是在今年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研究制定国际板制度规则,推进国际板建设。之后,在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也来吹风,表示现在正是国际板推出的好时机。上海政府方面的急迫心情表明国际板成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似乎没有国际板上海就成不了国际金融中心。
  事实上,上海要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走的道路还很长,设立国际板也并不是建设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和紧迫任务,在目前国内A股市场不稳定、投融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对外开放的制度环境尚不配套以及各类投资者的国际化投资水平亟待提高等大背景下,搞什么国际板,多少有些奢谈,弄不好就如同当初推出“港股直通车”一样,紧急叫停或无疾而终,或像创业板一样,不伦不类,套牢一大批投资者,后患无穷。
  其实,即便不考虑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因素,上证所开设国际板,努力吸引境外一流企业来沪上市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上证所提高在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证券市场影响力、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但是,好事要做好,必须要有周密的准备,创造必要条件,首先把国内A股市场搞好,才有条件搞国际板,否则仓促行事,则不仅会对目前国内A股市场而且也会对国际板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搞国际板需要那些前提条件或必要的准备呢?
  一是要把目前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遗留的大小非、大小限问题全部合理地解决好,使A股市场上已解禁股和未解禁股能顺利实现“软着陆”,这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股改遗留问题没解决好之前,国际板不应推出。
  二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要尽快推出并实际运行一定时间。目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大家所公认的,如果不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那么国际板的推出又将给中国股市带来巨量的“洋大限”、“洋小限”,让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洋股东们操弄“大小限”损害国内公众投资者利益,则不仅可能带来经济问题,也可能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我们不能不对此有所警惕。
  三是国内交易所的国际化改革及国际化监管与服务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交易所的法律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等距成熟的国际化交易所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方面要求补足的东西很多。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有几个国际著名公司来上证所挂牌上市,更主要的是制度接轨,监管和服务水平接轨、还有交易所的治理结构接轨,这些东西上交所都还不具备。
  四是B股市场如何处理,是搞国际板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B股市场已成鸡肋,在搞国际板前,应把B股市场问题解决好,否则将使B股市场问题在推出国际板后更难解决。
  五是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毋容置疑,国际著名公司来中国招股募集资金,必然会对中国国内企业上市融资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国内排队上市的企业数以万计,由于市场融资环境所限,许多企业苦苦等待多年,特别是受到当下银根紧缩影响,国内公司对对融资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在有限的融资资源条件下,要优先满足国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不是让实力强大的外国著名公司来与实力较弱国内公司在一个平台上争夺有限的可融资金。
  总之,上证所搞国际板是一个长远的方向和目标,需要各项条件的充分准备,不可操之过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