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当前粮食供需偏紧的格局正激励诸多资金提前主动进入粮市竞相“囤地”和“抢粮”,比去年各路资金主要决战于粮食收割后的流通环节超前大约一个季度。如何看待民资、外资、国资抢滩粮市行为?各路资本涌入粮市是否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以及增加粮市调控难度等问题? 其实,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并无一个确定的标准,舆论聚焦于这些问题,恰恰反映的是长期管制下,人们思维的的固化。简单地说,资本(非国资)投资而导致农业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遭遇投资损失的是投资人自己,无需第三方担忧,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说事,实际上是旨在剥夺资本投资方的投资自主权、干涉他人的合法投资自由。 当前诸多资金考虑布局粮市首先与国内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直接相关,市场基于安全偏好希望资本深入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因为这有助于监控食品安全风险。如近年来高盛投资国内绿色农业领域和丁磊养猪、种田等,最为典型的是早已存在但最近才在媒体集中曝光的粮食和食品特供系统,其本质都是绿色粮食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激发了对农业的投资。 与此同时,诸多资金光顾粮食等农业市场,恰恰反映长期农业投资不足,这种不足带来的农业供给问题正在抬高粮食等投资回报率。近年来几乎每次通胀都以粮价等上涨作为突破口,反映货币超发所制造的通胀压力主要借助粮市加以释放。当前民资、外资等不仅仅是进入粮食流通市场与中储粮抢购粮食,更突出的亮点是部分民资和外资等深入粮食生产环节以定向买断产量等“囤积农地”方式争夺粮源。 部分资本深入到粮食等农业生产环节稳定粮源,有助于增加粮食供给。其一,资本深入粮食生产领域意味着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资本化改造,有助于改善当前家庭式生产所不可避免的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当前国内以户为单位的粮食供给系统,使基础设施生产长期不足。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维护和建养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但农村水电等建设既属于非排他性的农业生产所必需之基础服务,又相对单个农户属于高资本密集型的设施,因此每个农户都想使用但都不愿出资建设和维护这些农业基础设施,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降低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遭遇50年一遇旱情的湖北就再度反映了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投资不足所带来的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 随着各类资本顺着粮食流通和加工环节向粮食生产环节布局,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户分散经营的缺点将得到一定克服,避免农业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长期不足。毕竟,资本介入农业生产环节意味着国内农业将打破农民独担风险之格局。如资本与农户签署农业购买合同,农业生产的风险就由农户与资本依据契约实行共担,农业生产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资方在粮食乃至农业的投资收益,同时资方也要采取监督措施,强化农户与资方利益的趋同性,并避免农户在种田过程中的“偷懒”行为。进而言之,随着各路资本借助其专业性进入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农业的市场化扩展将使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以市场化手段完成农村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增加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其二,诸多资本逐鹿粮食等农业领域,在改善当前以中储粮为主的政策性粮食流通渠道主导粮市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粮市的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流通成本。各路资本布局粮市客观上有助于缩短粮食供需链条,强化粮市供需信息在粮食产业生态链中的有效传导,从而有助于降低粮食的流通成本。毕竟,当前粮价上涨既与农业投资不足产生的供给问题有关,同时也与中储粮主导的政策性粮食流通市场直接相关。例如,2006年以来的多次粮价上涨都与中储粮敞口以保护价收购粮食、并顺价向市场投放粮食库存之运营模式为导火索和催化剂。而最近各地蔬菜的滞销与城市菜价回落有限,则切实佐证了农产品流通市场存在较高的非合理交易成本。 由此可见,当前多路资本逐鹿投资不足的粮市并不会导致明显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反而会给当前低效的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等市场注入市场活力。同时,还有助于改善农业长期以来投资不足的局面,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供给能力。当然,更多资本投资会侵蚀粮食流通和购销市场垄断企业的利益,而恰恰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宣扬资本进入农业会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言论,以此来反对社会资金对粮食产销市场的系统性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