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陆家嘴论坛不出意料地再次传出监管层关于“国际板”的最新表态:越来越近了。在这历史性的一步来临之前,市场上也免不了因扩容预期而“焦虑”。 就中短期而言,国际板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更多是制度安排的一次实验,为中国全面开放资本市场和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做好准备。由此看来,过度担心扩容压力并无必要。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在今年“两会”期间透露,目前上证所每年的发行上市数量目标仅为50家。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国际板需要一个试点阶段,其每年的上市数量可能只有个位数。境外跨国公司来国际板融资也会根据其在华业务需要,安排合理的融资额度。加上A股本身已经具备相当的总市值规模,国际板带来的扩容影响有限。 其次,市场估值体系在短期内也不会受到冲击。的确A股蓝筹公司的估值要高于境外市场,但同一家公司境内外市场估值倒挂的情况也同时存在,比如上市银行H股较A股溢价。国际板推出后,并不改变A股市场的封闭属性,国内市场更多还是按自身规律运行。从长期来看,引入国际化的公司治理和监管体系有望促进A股公司的治理水平,从而给市场带来正面影响。 倒是中国经济本身证券化的速度始终没有放慢的迹象。本周新股发行相对集中,除了深市的中小板、创业板新股各3只之外,上海主板也将有2只新股开始申购,市场扩容压力较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股发行市盈率持续降低,本周发行的创业板新股金力泰首发市盈率仅23.41倍。另两只创业板新股正海磁材和北京君正分别也只有32.45倍和42.86倍。 这种趋势与今年以来创业板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以及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累积的政策效应显现直接相关。随着市场主体逐渐熟悉和适应这种新的定价机制,以及市场本身估值中枢的下降,新股“三高”的问题逐步得到消解。截至上周五,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已经下降到接近45倍,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对一级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