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之前,我们一直认为,市场上流动的闲置资金或者“热钱”,要么流向房地产,要么流向股票市场,要么抬高商品价格。可如今这些资金流向发生了以往没有的变化,不是投资股市,不是投资房地产,也不是投资商品,而是投资“信贷”。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投资“信贷”,也不是任意一个途径都能投资“信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投资“信贷”的途径: 一是小贷公司。由于目前小贷公司的设立批准及监管都是由省或直辖市的金融办负责,所以小贷公司的设立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容易得多,尤其在宏观紧缩、企业资金面临普遍紧张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了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和维稳需要,会有意无意放宽小贷公司的设立条件。二是民间借贷。在2011年,民间借贷异常活跃,尤其是江浙沿海地区有民间借贷传统的地方更是如此,收益率也高得诱人。大家感兴趣的是民间借贷的利润,于是谁都想作为借贷中的贷方。但是,贷方资金来源除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借来的资金。也就是说,贷方同时又是借方,借方同时也是贷方,真正成了资金串子。 三是各种委托贷款、投资理财等。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今年一季度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同比多增1684亿元。尤其是投资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不仅是投资信贷的一条途径,而且收益率也比较高。 投资“信贷”引出了如下思考: 一是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无可厚非。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缩水,在房市、股市都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投资信贷也不失为一项好的投资理财方式。 二是从宏观调控角度看,必然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今年以来,中央银行不断收紧流动性,目前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了20.5%,但整体社会融资规模并未明显减少。在银行体系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处在加快增长的状态。中央层面对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缺位,对银行体系外的其它融资渠道缺少有效的方法去调控,因此,即使央行提出要监控社会整体融资规模,但在目前也是干瞪眼、干着急,因为社会整体融资规模并不由央行一家掌控。这也是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剩除外汇占款外的另一大主要原因。 三是资本市场和银行起到了幕后推手的作用。一方面一些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大量游资在投资信贷。这些游资来源,除了一部分确属个人财富外,还有两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融资脚步一刻没停,为上市企业注入了许多新增资金,这些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银行信贷资金,今年银行信贷规模减少,大部分银行都采取以价补量策略,而愿意承担高价的企业也只能是一些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为他们弱势,故他们没有价格谈判权。但这些企业自身经营并不能支付这么高的信贷成本,于是就玩起“击鼓传花”游戏,把从银行借来的钱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贷给下一个借款人,而下一个借款人可能也如法炮制再贷给下一个。如此,不但把社会融资规模扩大了,而且不断地击鼓传花,利率越来越高。 那么,谁接最后一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