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以来,京华财经以每天一期的速度推出的一系列薪酬调查报道显示,国内职工薪酬待遇不公平问题几乎遍布所有主流行业,而在各个行业内部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待遇差别。 笔者阅读了相关报道之后,发现总体而言,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收入水平低于金融证券、科技型行业,尽管这符合经济发展的逻辑,但是传统制造业的整体收入待遇却很难推动行业的扩张发展。在各个行业内部,国企与民营企业之间体制差别也非常明显。民营企业高管收入待遇一般会高于国有企业高管,但国企高管待遇却颇有“旱涝保收”特点,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度很低。 透过这一系列报道,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由此一一产生:其一,职工薪酬体系科学化是市场化公司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几乎每个行业,甚至是高薪行业的员工都在抱怨自身待遇偏低,这究竟是市场改革过度、还是市场改革的不足?其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明显,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到3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为5到10倍。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不是市场因素,更多的缘于垄断因素。其三,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强资本、弱劳动”趋势在不断强化,多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压低劳动力成本,其结果是企业缺乏发展的长期动力,人力资本的培育与发展空间被封杀。 当这三方面因素纠缠在一起,我们很难对中国职工薪酬体制给出一个积极的评价,甚至不得不对市场人力资源的发展前景持非常担心的态度。薪酬体制改革整体存在困境,一方面市场评价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企业体制不同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导致市场评价逻辑混乱。直白的说,制造业职工虽然容易被竞争替代,但是基本的社会收入保障却不应因此而止步。而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收入评价指标应该在市场和行政之间做出决断,避免双方面因素困扰。在笔者看来,垄断行业的暴利导致国企高管评价体制完全缺失,应该以此作为市场突破的要点,经由市场竞争门槛的真正放开,促进市场待遇模式的提升。也就是说,只有让垄断行业薪酬评价体制回归市场逻辑,让烟草、石油、电力等整体职工暴利的状况被修正,才能够倒推市场评价逻辑的提振。否则一旦让恶性的市场评价体制长期存在,必然会搅乱市场机制。比如中国平安与中国人保高管待遇差距悬殊,是中国平安过高,还是国企背景的人保太低,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成为公众的困惑,何谈整体薪酬制度的优化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体制改革修正绝非中国个例,而是一个经济体能否真正从低端竞争中突破的关键。从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推动社会资源发展的要素存在历史替代规律。首先是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品,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资本投入要素成为竞争取舍的核心。但是在科技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本要素才是决定市场成本的核心。这也是日本和美国经济长期引领全球的原因所在。就此观察,如果中国的职工薪酬体制无法实现历史性突破,那么未来中国的经济总量或许真的能够成为全球老大,但是却始终无法摆脱制造工厂的定位,也无法让人均经济指标真正得到提升。就此而言,改变薪酬待遇乱象已经不可能再做拖延,否则中国经济国际定位就难以得到有效提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