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电荒”的金融之策
2011-05-13   作者:夏志琼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近期市场不断发出警告,“电荒”可能再度大面积来袭。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应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发改委最近下发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判断。为确保重要行业、重要领域用电,今年夏季可能有更多的地区出现拉闸限电。
  电力增长速度一直远高于经济增速,到去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高达9.62亿千瓦,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让人尴尬的是,无论电力规模如何扩大,增长速度如何赶超,依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电荒”问题层出不穷。症结何在?在于有限的电力增长与粗放发展方式对资源、能源无限制索取的矛盾。
  细究当前用电量的激增,高耗能产业可谓是罪魁祸首。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省的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其中化工、有色金属制造等高耗能产业的增幅更是高达20%。这说明大量增加的用电量很大一部分是被高耗能的产业消耗了。同时,各地大跃进式的基础建设过多,也占用了过多的电力产能。
  要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长远目标任务,必须从金融服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入手,2009年12月23日央行、银监会等四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内的指导意见”被看作是金融服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2010年5月28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就银行系统全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这两份《意见》吹响了银行业支持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信贷的“集结号”,对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十年我国新能源投资将达5万亿元。这一规划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等七大方面。因此,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光靠政府的投资和补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借助金融手段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在产业政策上加强引导。化解“电荒”,金融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既是宣传减排和践行低碳经济的实践者,又是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积极推动者,担负着社会与政治双重责任。确保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要把央行和银监会的决策部署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信贷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必须严格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于违规发放的贷款,必须依法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二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政策优势。政策性银行要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以弥补新能源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信贷缺位的问题。政策性银行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银行进行政策性担保等措施,将资金引向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上。
  三是加大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商业银行要贯彻和实施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积极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结合市场实际建立分阶段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准确把握不同新能源行业领域的发展阶段,并且根据地区特点,选择本区域具有优势的新能源行业,稳步拓展新能源领域的信贷支持范围。
  四是完善和创新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支持承担国家重点节能工程项目的企业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包括支持企业以发行企业债券、配股、募集新股等形式筹集资金。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创新,效益增长的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中小公司上市,包括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的衍生产品进行现货、期货等产品的买卖,以增加投资渠道和对冲投资风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涨价治不了“电荒”病根 2011-05-11
· 电价机制不顺造成局部电荒 2011-05-11
· 缓解电荒应压缩不合理用电 2011-05-11
· 电荒波及十余省 湖南成重灾区 2011-05-11
· 电荒重灾区开始限制居民用电 2011-05-1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