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回落,消费者物价指数却在继续攀升,使人们开始担心我国经济可能已经陷入“滞胀”。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经济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国民经济运行根本谈不上“停滞”。虽然通胀压力较大,但仍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回落,如4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了1.4个百分点;而前4个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比今年第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可见当前经济增长回落的速度是非常明显的。与此同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在继续攀升,4月份的CPI同比上涨5.3%;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比前3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通胀压力并没有因为季节性因素导致的蔬菜价格大幅度下降而有所减轻。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CPI的反向走势,使人们开始担心我国经济可能已经陷入“滞胀”,因而呼吁放松调控政策,容忍较高通胀的声音不时见诸报端。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虽然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去年相比可能有所放缓,但全年GDP增长仍能保持在9.3%左右,济增长速度虽然出现了显著下降,但是经济增长的势头却依然强劲,这可以从外贸进出口、国内消费与投资、就业与收入增长等主要经济指标看出来,国民经济运行根本谈不上“停滞”。从通胀情况来看,预计全年CPI可能在4.5%左右,虽然通胀压力较大,但仍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今年以投资、消费、进出口为代表的“三驾马车”预计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速,但回落幅度不大,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局面。
从投资来看,今年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62716亿元,同比增长25.4%,比1~3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在当前“调结构、促消费”的调控背景下,投资增长受到多方面的抑制,比如政府“铁公基”项目投资力度的减弱,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货币政策收紧直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等。但是今年也存在很多促进投资的因素,比如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新开工的投资项目较多,国家级产业规划区域的建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等。综合分析,今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能保持较快增长。
从消费来看,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571亿元,同比增长16.5%,比1~3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但是比去年同期增幅明显回落;从环比看,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开始出现环比回升的良好局面。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以来楼市和车市两大市场表现相对低迷是导致目前消费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空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一季度我国住宅销售面积持续下降,与住宅相关的消费类商品,如家用电器、家具以及室内装潢装饰材料等的销售增速也随之显著下跌,而上述商品在国内消费需求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将通过提高可支配收入及减轻家庭税负负担来刺激消费,这种预期将支撑居民消费维持较快增长。
从外贸情况来看,4月份我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9.9%,进口增长了21.8%,贸易顺差达到了114.3亿美元;外贸出口已经开始改变今年第一季度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鉴于去年我国出口的高基数效应,今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可能明显放缓。考虑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人民币面临继续升值的压力,预计今年我国外贸条件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因此,今年全年的顺差水平相对于去年将出现明显的收缩。
尽管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4月份以来蔬菜价格一路下跌,但是反映在食品价格指数上,下降幅度却非常有限。统计数据表明,4月份的食品价格仅比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却继续上涨0.4%。非食品价格在CPI中占的权重较大。我国目前的整体物价水平仍然在高位运行。最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目前的八大类商品出现普涨的局面(这种情况在通胀较为严重的2007年、2008年也没有出现),而权重较大的食品和居住涨幅尤其突出。4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5%,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1%,其它类商品都有程度不同的上涨。
在粮食、蔬菜、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并且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引致当前物价持续攀升的已经不再是短期季节性因素造成的产需缺口,而是长期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其中,既有前期货币超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因素,也有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因素。最近3年以来,为了扩大内需,我国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一直超过同期GDP10多个百分点,这必然为今后的通胀准备好了货币条件。在美元泛滥,美元指数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第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1%和10.2%,向下游传导的压力逐步加大。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趋升,农产品、服务业等包含人工成本较高的商品价格内在上涨压力较大。此外,长期过高的房价和房屋租金也必然抬升一般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依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