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快报》报道,南京2011年工资指导线即将发布,去年南京工资增长指导线为12%,但记者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对涨工资“没感觉”,与此同时,高低收入群体工资差距扩大到25倍。 这几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成时髦,许多地方每年都向社会公布一次,但执行情况如何?有多少企业按指导线给职工涨工资?常常没有下文。笔者发现许多员工的反应是,一脸苦笑,一声叹息,看上去很美的涨薪难以名符其实。 这莫怪政府指导线过于“温柔”,因为包括涨工资在内的酬薪分配属于企业自主权,政府不可硬性规定企业必须给职工涨多少工资,故只能提出涨薪建议供参考。那么有多少企业会严格执行指导线?笔者分析,非公企业因“囊中羞涩”通常难给政府面子,大概只有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国企如获至宝,捡到了涨薪“令箭”。但须看到,如今国企已从“大锅饭”时代走向另一极端,收入悬殊越来越大,涨工资并非人人有份,百分之十几的涨薪“洪福”降临到普通工人身上可能仅有百分之几,而企业中、高管理层则可能达到百分之几十。 笔者在想,既然政府拿不出有效方法“强迫”企业涨工资,更做不到人人涨到指导线,年复一年的出台“指导线”有何意义?在发达国家,政府是不管企业涨工资的,主要通过劳资双方利益博弈实现正常的工资增长,那里企业或行业工会很强势,有足够的力量和权威代表工人与老板谈判。 反观我们,也有类似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但由于工会弱势,故这一机制存在诸多缺陷。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政府换一种思路督促企业合理、正常涨薪,那就是建立保障工资协商有效实施的法规,完善劳资利益博弈的力量均衡机制,大力扶持企业工会,防止工会领导受利益“绑架”成为老板的“仆从”,提高员工工资谈判能力。政府促成这样一种有效的博弈,效果必然胜过年年“纸上谈兵”的“建议涨薪”。 另值得思考,涨薪机制再好恐难做到人人受益。为保障高物价冲击下每个公民生活水平不下降,政府还应考虑增加社会福利和减税,这样方使全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