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几年“中国巴菲特”但斌沸沸扬扬地传出遭巨亏客户“肢体接触”后,近日市场上又传闻明星私募基金经理江晖在投资者见面会上遭遇“肢体冲突”,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慨叹不已。 据笔者所知,不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在投资者见面会这种场合,持有人或委托人因对业绩不满而与受托机构人员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甚至出言不逊的,早就屡见不鲜。此种现象,说明了在中国资本市场中,买者自负、自担风险的最基本原则,仍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部分投资者在出现投资亏损时“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尽管业绩不好基金经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如果出手打人或者言语伤人,则明显越出了理性投资的轨道。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公募基金持有人,更适合于私募基金持有人。无论市场如何,基金经理投资业绩坏到什么程度,只要是正常投资,没有出现老鼠仓或者明显懒惰等损害持有人利益的情况,持有人完全可以用脚投票,赎回了事,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再购买其产品。出言不逊或出手打人,不仅显得持有人自身素质不高,也明显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甚至触犯了刑律,到最后持有人不仅投资亏损,还得到法律惩处。如果基金经理存在违规操作,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正规途径,比如诉诸法律予以公正合理地解决。 每一位专业投资经理都有自身的投资风格,他们的风险收益偏好往往决定了在不同市场状况下的投资收益。以星石投资的江晖为例,曾经做过债券投资的江晖属于风险高度厌恶型,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中,江晖也秉持了严格的绝对收益理念。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绝大多数公募和私募产品都出现了巨幅亏损,而江晖掌管的私募产品由于重仓固定收益类产品,为客户带来了正收益,江晖因此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同,以至于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客户主动集体起立向江晖鞠躬表示感谢。去年江晖因为看空后市,以至于业绩落后。投资老手都知道,一时看错很正常,股神都不可能每次都踩准市场的节拍,何况在A股这样波动性比较大的市场。客户完全可以要么继续持有一段时间“以观后效”,要么自认倒霉,赎回自己购买的私募基金。当然,前提是江晖和他的星石投资一直在为客户勤勉尽责。在投资这一变幻莫测的领域,能力和态度是两码事,如果工作的态度一直很好,能力不行,这样的私募机构迟早会遭到优胜劣汰市场法则的抛弃。 如果细究一下“肢体冲突”传闻背后所透露出来的行业生态,更是让人感慨不已。私募基金市场一直存在这么一种怪圈:一旦某一时段某位私募业绩突出,立马媒体采访蜂拥而至,私募基金经理想不出名都难,而私募也往往借机大作宣传,趁机狂发产品,做大规模。一旦规模变大,超过一定额度,私募基金经理以往的投资手法就难以奏效,从私募业绩的历史循环来看,往往上一年业绩好的私募基金经理,下一年业绩落后是大概率事件,以至于业内人士笑称“冠军轮流做,私募无大王”。而对持有人来说,购买产品时很多时候都不会仔细分析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去主动考察私募基金经理的过往投资和业绩特点是否与自身风险偏好相符,单单凭“谁的名气大我就买谁的”下决定,这种类似拍脑袋式的投资决策,一旦基金业绩与自己预期不相符合,客户就会出现情绪暴躁、甚至动手打人等非理性行为。 归根结底,投资者见面会出现肢体冲突这种现象,说明了我们的投资文化,仍然是以投机为主,如果持有人抱着平和的心态,在购买私募产品前多下点功夫,好好研究一下私募基金的投资特色,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如果私募基金秉持“业绩第一、回报客户”的原则,老老实实做好业绩,靠业绩来争取客户资源,摒弃投机取巧的营销伎俩,在客户购买私募产品时老老实实说清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做好客户摸底工作,给客户适当的回报预期,客户也不大可能出现情绪反常的情况。 小到一个私募机构、一个客户,大到整个证券市场,都需要健康的投资文化,投资文化才是决定一个市场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背后最核心、最根本的因素。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虚”,但实践起来又很“实”,需要从多个细节做好。频发的肢体冲突的事件,正说明我们这个市场投资文化的不成熟,值得市场参与各方认真反思,谋求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