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不用开车到山东、坐船到海南,就能吃上蒜薹、辣椒等时令菜蔬,这是由于菜贩们辛勤的劳动,如果以终端市场菜价对比菜农地头价,认为菜贩们攫取过多,流通环节有问题,实属偏颇之论。那种认为菜农直接供应超市可解决终端市场菜价高问题,同样太过天真。 农民因菜价过低自杀身亡,的确可叹。菜农的确非常辛苦,表达同情之心也很必要,但因此而对菜贩不满,就不够公平。菜贩是菜农的交易对手,很容易让人以为菜价下跌是由于菜贩压价。其实和蔬菜生产的自由竞争相比,贩菜生意也无法垄断,他们同样无法左右菜价。 1998年,笔者曾随长兄一起到菜市场卖菜,家里种了3亩地辣椒,开着农用三轮拖拉机晚上12点出发,到60里外去,菜市场里都是本地的菜农,以及外地开着大车的菜贩,我发现即使同一天,价格也在不停波动,就像股市一样,很难说清楚下一步会怎么走。 蔬菜的地头价,主要体现的是劳动、农药化肥、地租等费用,而在跋涉旅行到居民餐桌之前,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就十分复杂。市民一般是从菜市场、超市买菜,在此之前,蔬菜已经过大致三个环节,首先是从蔬菜基地到城市批发市场,菜贩的风险是滞销,如果滞销就要便宜处理。卖菜是货到地头死,我哥进城卖菜,从来不拉回去,因为第二天就没法卖了,这跟可以库存的粮食不同。之后批发商还要将菜批发到各个超市和菜市场,在此期间,菜贩的费用包括运输费用、菜市场交易费用、装卸货费用、房屋租金、水电费、人员工资。 如果菜贩赚取了产业链中的大多数利润,他们将个个暴富,实际上在这个市场中,批发商发财和巨亏的故事一样多,在零售市场,菜贩的收入也仅够养家糊口。在一个没有多少进入壁垒的行业,不可能有超额利润存在。这也和我们普通市民们的感受相同,我们所见的菜贩,也正是辛苦的劳动者,他们需要小心保鲜,挑拣烂叶,热情招揽。大田菜价格很低,但没人亲往采购,算上时间和来往路费,显然家门口购买更为合算,对菜农而言,蔬菜往往集中上市,只能依赖批发商。 如果想降低菜价,而不得不从流通环节找原因的话,那就是流通环节本身所需要的费用太高,特别是被人诟病的高速公路费用。我国物流效率整体不高,我国生产的不少商品批发给国外经销商,在国外售价还远远低于国内市场,物流效率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有专家认为,可以甩掉中间商,采用农超对接方式,降低中间成本。农超对接这种模式并无障碍,但是否可以降低菜价还有待观察。农超对接前,超市和菜贩拿到的价格差别并不大,由于超市运营成本更高,最终超市菜价远高于菜市场。就算是农超对接,这种情形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在农超对接后,收购称重、运输配送等环节并不可免,以前中间环节所承担风险,将转移到超市。近期有报道称,天津施行“农超对接”后,各超市蔬菜价格普遍下降了5%至8%,这个幅度其实并不大,降价之后,超市菜价和菜市场价格相比也无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