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权威性缩水的生态环境悲剧
2011-04-28   作者:禾刀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8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就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专家问题,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有社会良知”(89.1%),排在第二位的是“有专业素养”(85.0%),排在第三位的是“有社会常识”(62.0%)。
  专家,这个昔日令人无比尊敬艳羡的称呼,如今却权威性贬值,虽有舆论监督环境的进步,更有专家群体性的沦落。笔者以为,专家的权威至少应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学术水准,即肚里有货;二是秉直建言,即浑身有胆。水平与胆量,此二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屡见专家抄袭造假的负面新闻,如院士这样堪称国内“顶级”桂冠的专家居然亦未能幸免。而弄虚作假范围不单单局限于一般事项,甚至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样的国家级大奖。为了一时之利,专家视学术伦理道德如无物。更令人倍感纠结的是,一起起堪称学术丑闻的事件,事后查处屡屡难尽人意,要么由学子代罚,要么避重就轻。当专家的生态环境如此松松垮垮,指望专家学术水准大步前进显然难成现实,更别奢望与国际接轨。
  当然,有的专家并非完全没有真才实学,但屈服于利益集团的丰厚诱惑,常常发表一些违逆公众普通逻辑的惊世言论。尽管如此,专家们似乎根本就用不着担心因偏离学术原则而受到什么惩戒。
  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曾发现: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目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铁钏则介绍,现在很多包装公司应运而生,教科学家如何包装自己去拿奖,俨然形成了产业,听说“要当院士,没有几百万元的公关费拿不下来”。终身制的专家生成机制,辅之以软绵无力的学术道德规范,意味着一旦修炼成专家,就理所应当地享受种种得天独厚的待遇,且不必担心因为未能尽职、失职被淘汰出局。因为学术道德约束机制的宽松,被真正清理出专家队伍者几乎闻所未闻。笔者了解,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确实是终身荣誉,但那仅仅是一种学术荣誉而已,其他物质利益和特权几乎没有。即便是终身教授,亦可能遭到解聘。
  有什么样的生态,就会培植出什么样的专家。如果不是具有超越巨额利益诱惑的强烈正义感与责任感,专家的嘴巴很难不会受制于“屁股”。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对那些秉守学术原则仗义执言的专家理应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我们更应关注,如何改善令专家群体受制利益阶层纠葛的恶劣生态,比如砸破终身制这个“铁饭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专家预计二季度CPI涨幅在4.9%-5.1% 2011-04-25
· 房产专家称一线城市房价必跌 2011-04-22
· 房产专家称一线城市房价必跌 但跌幅难超10% 2011-04-22
· 是赚是赔?专家详解高收益产品 2011-04-22
· 专家建议采用政府采购形式推动“三网融合” 2011-04-2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食品监管该跳出“周期律”·[思想]张健:股民不能总叼着“奶嘴”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