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之“公”已成粉饰
2011-04-27   作者:长鸣(自由撰稿人)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前不久,北京市财政局公布了北京市的公车数量,为62026辆。这个数字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因为尽管中国官员坐了几十年公车,而且公车使用越来越泛滥,社会各界强烈呼唤公车改革,各级政府也都把它列入议程,但公车到底有多少,却是个神秘的数字。曾有记者就此追问,北京市的官员回答说“不便透露”。
  这其实不应成为秘密。北京有一位法律人士,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向北京市财政局提出申请,终于得到了这个数字。这让媒体受到很大鼓舞,纷纷称道这是一个巨大进步。那位申请者也认为,这个结果让她感到高兴,看到了政府信息透明的希望。
  申请者也同时指出,这一信息过于简单,起不到监督作用。她申请公开的是公车数量和型号,结果只有数字。而且,这个数字局限于“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只是北京街头奔跑的公车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到底是多少呢?网民们搜索发现,2006年北京中非论坛期间,有关部门为了保障通行,对公车进行控制封存。为了表彰自己的功劳,他们主动对媒体公布,北京市60%的公车被控制封存,数量为49万辆。按照这个数字,并加上5年来的扩张,全市公车数量应该接近百万辆——这符合普通民众对公车数量的日常感受。
  专家指出,民众普遍理解的公车概念,涵盖了在京中央单位、国有企业等所有使用公车的单位,而不仅仅是“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大家想知道的是北京市街头有多少公车在奔跑,而不是其中有多少归北京市财政局管辖。因此,62026这个数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没有意义。
  在六万与百万之间的巨大差异,仅仅是统计意义上的概念区分吗?如果你再搜索一下北京市的公交车数量,发现只有2.7万辆,而且还是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幅增加的结果,你就会对“公车”的概念发生更多的疑惑。
  你可以在外语学习类网站看到,有些翻译者以为中国的“公车”跟“公厕”、“公路”一样,是指供大众使用的东西,也就是公交车。事实上,在南方一些城市,普通民众也习惯把“公交车”简称为“公车”。在这些城市,官方文件中也仍然把“公务用车”称为“公车”。
  这并非因为词汇贫乏,而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字游戏。先把官方事务说成为“公务”,再把“公务用车”简称为“公车”,看上去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样就以少数人的利益,占据了本应属于绝大多数人的“公”字。这不仅缩减了“公”的外延,而且还改变了它的内涵,使它变成了“特权”的代名词。换句话说,通过这个文字游戏,把“特权”粉饰成了公共事务或社会公众的需要,而且对于其数量远远多于公交车的荒谬现实也有所遮掩。
  官员开着自己的车上班,中国媒体称之为“私车公用”。这个词也有些令人糊涂。上班或下班,自己解决交通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按照这种逻辑,一个公务员的身体和思想,是不是都应该由政府购买下来,然后才能工作,否则就是“私腿公用”、“私脑公用”了?
  正是基于这种具有误导性的“公车”概念,用高额的“车补”来补偿公车改革造成公务员的“损失”,显得理所当然。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普通的公务员,出门也应该坐“特权车”,而不是真正的“公(交)车”,否则就应该对他们予以赔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1700人90辆公车原来也行 2011-04-19
· 缩减公车,何时告别盆景式改革 2011-04-19
· 审计署公开部门预算暂未列公车等三公支出 2011-04-17
· 预算审查硬了 公车改革就实了 2011-04-11
· 关注公车也是关注自身权利 2011-04-0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食品监管该跳出“周期律”·[思想]张健:股民不能总叼着“奶嘴”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