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夏冬两季,“电荒”这一话题都会如期而至。近在眼前的2011年夏天,仍然难以绕开这一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电力短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国家多个部委近期在公开场合表露了这样的担忧。4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预警今年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电力供需“偏紧”。4月22日,国家能源局在一季度能源会议上预计,今年国内用电量可能增长10%-12%,达到4.61万亿-4.69万亿千瓦时,今夏可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日前也在全国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煤电油气供需趋势不容乐观。 最新的消息表明,“电荒”正在成为现实,并且比预期的更早一些。据媒体报道,尽管夏季用电高峰还未到来,浙江、江西等省份已经出现淡季电荒,广东部分工厂也开始错峰生产,而贵州的缺电问题预计也将较为严重。 目前北部和中部地区初显的旱情苗头,是否将直接引发“电荒”已值得警惕。毕竟,干旱会导致汛期来水偏枯从而影响水电供应;旱情亦会诱发高温天气提前,而这将刺激电力需求大涨。据中电联统计部披露的消息,4月以来,部分地区水汛延迟,水电所造成的缺口改由火电补充,湖南、湖北等地的电煤库存一度触及4天的警戒线。 尽管电荒往往与一些气候因素同时出现,但要将电荒的原因归结为气候异常不免有嫁祸之嫌。今年浙江电荒提前,更大的原因在于用电需求的急升。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省的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四月份预计增长19%。其中化工、有色金属制造等高耗能产业的增幅更是高达20%,这让电力部门不堪重负。据专家预测,整个“十二五”期间,浙江电力缺口1000万千瓦以上。 也许会有人认为华东与华中地区的局部“电荒”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国家能源局上周发布的一季度能源经济形势及走势显示,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09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据能源局预计,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达约2.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1%。全年将达约4.61万亿-4.6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2%。 季度整体数据可能无法说明问题所在,如果对比月度数据可以发现,今年3月份与1月份的全社会用电量基本相当,已接近去年七八月份迎峰度夏高峰时段的用电量;而2月份用电量3136亿千瓦时,也是历年春节所在月份中最高的。淡季用电量就接近往年夏季高峰时段,等到了真正的夏季高峰,电力出现供应紧张局面基本上在预期之内,这也难怪业内人士预计2011年夏天将遭遇自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电荒”。 众所周知,中国绝大多数能源都靠煤炭资源转化,尤其是电力,70%以上来自于火电。“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在煤炭价格日趋上涨的今天愈加突出,而在通胀背景下,电价大幅调整的可能性较小。导致电企发电越多,就会亏损越多,亏损越多,它的日子过得越艰难,最终,越来越多的电厂加入了降低负荷、减少发电量的阵营。 不可否认,电价的管制使得通货膨胀由价格形态蜕变成了电荒等非价格形态。但从目前中国的电力供应结构看,仅仅电力价格实现市场化,仍然难以完全化解电荒高发的弊端。 市场化程度低下早已渗透至电力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在电力供应“发、输、配、售”四个环节,除了输电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外,其余三个环节都不具有自然垄断性,在我国虽然实现了厂网分离,但在发电环节,脱胎于同一母体的电厂、电网另立门户后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而且发电行业缺乏民营资本的进入,市场化程度明显不够。在售电环节,竞价买电尚不成熟,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发挥效力。因此,在“发、输、配、售”四个环节中非自然垄断属性的“发、配、售”三环节本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体制在这三个环节并未实现彻底市场化。另一方面,我国电力供应品种还比较单一,火电仍占主导地位,水电、核电还是风电、太阳能电等任何新能源电力都无法独担大任,而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核电发展放缓。而新能源电力成本远高于火电,若是电力价格实现完全市场化,老百姓肯定是哪类价格便宜用哪类,这会让刚刚起步的清洁能源电力系统建设陷入停滞,甚至功亏一篑,所以,这方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在相应的体制机制未有效建立的情况下,经常爆发电力供给紧张问题在所难免。 可以预期,2011年的夏天,“电荒”已经难免,但愿中国电力市场能在艰难的市场化博弈中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