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蓬勃发展的购物卡市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因为国家预防腐败局负责人日前表示,7部门正会商推行“购物卡实名制”,以实现精准打击“购物卡腐败”。有鉴于此,一些发行购物卡的公司开始谨慎起来,见机压低卡内上限额度。而媒体上关于购物卡如何“蚕食”送礼市场的新闻层出不穷,内容不外乎某某贪官收了多少大金额的购物卡之类。反腐部门也义正词严地表示,为了遏制腐败,必须对购物卡市场进行必要的“清理”。 这些新闻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反腐就是整治购物卡市场的初衷和核心目标,购物卡市场的蓬勃发展成了腐败的原因。这其实是倒果为因,因为腐败和购物卡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腐败的核心原因有很多种,购物卡只是实施腐败的一种相对较好的形式而已。换言之,即使没有购物卡,腐败的实现也会找到其他替代方法,不会因为购物卡市场被打压就消停了。 尽管如此,购物卡市场确实需要整治,原因与当下通货膨胀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关数据显示,被称为“第二人民币”的购物卡市场每年以超过10%速度增长。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提到,2010年,限额以上企业(指年产值达到500万元的企业)实现了零售额5.8万亿元,以购物卡占销售收入20%计算,购物卡实现的销售额有万亿元以上。很多企业依靠购物卡前期回收大量资金,衍生出“类金融”模式,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增加了货币总量,这正是通货膨胀加剧的原因之一。 其次,购物卡先天具有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期,消费萎缩,购物卡是不会被打压的,反而会被鼓励。但现在是通胀期,部分需求,比如因为购物卡大量发行所衍生的购买需求,可以通过打压购物卡加以抑制,这也是应对通胀的深意所在。此前国家已经多次上调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在于压低货币总量,此次整治“第二人民币”购物卡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另外,购物卡能够同时帮助企业和员工两方少缴税,换言之,直接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的背景之下,国家财政需要开辟新的渠道来弥补税收流失。将购物卡所替代的货币消费纳入正常税收轨道,能部分起到增加税收的效果。 但这又如何与反腐挂钩呢?原因就在于,购物卡的使用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行政人员。用购物卡行贿隐蔽性非常强,追查也就很困难,确实是实施腐败的一大渠道。这样,初衷在于紧缩货币的整治购物卡政策,不可避免地能起到一定遏制腐败的效果。这是因为,腐败实施存在一定的惯性,当社会未能尽快找到更好的腐败替代模式之前,购物卡仍将占据很大一部分份额。而突如其来的打压则会造成一定规模的“腐败空缺”。与之相配套的舆论反腐宣传,也能起到部分舒缓社会反腐情绪的效果,进而提高执政的腾挪空间与民意认可度。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将经济政策政治化的操作手法。 对民众心理而言,反腐性政策比纯粹的紧缩政策往往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于是,一项原本属于宏观调控范畴的购物卡政策,结合民众的反腐诉求适时推出,就成了一门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高妙艺术。其效果也很明显,搜索网络就会发现,民众对待整治购物卡这一政策的认可度还是相当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