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陷入滞胀泥潭,中国的紧缩政策应从信贷配给转向市场机制,并尽快消除负的实际利率。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完成了本轮紧缩周期的四次加息,即便如此,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表现欠佳。中国名义GDP以20%的年率增长,其中大部分是通货膨胀;负实际利率的水平很高。
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价格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有迹象表明,囤积现象已不时可见。
而通胀是会耗散货币价值的。能够阻止一场全面危机到来的,正是对人民币将会升值的信心。
——心理战无法治愈通胀。中国有许多人过于相信心理战的力量。通胀并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是一种货币现象。要遏制通胀,就要保证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该与生产力相适应。
——行政权力也无法治愈通胀。当涉及到通胀战时,很多人认为,政府可以迫使企业和商人不涨价。在这方面,近来有很多案例。
迫使企业不涨价只能暂时起作用。当投入成本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时,不提价,就没有企业能生存。无论政府有多么强大,都不可能强大得过市场。
信贷配给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很多私营企业根本无法获得贷款,只能转向灰色市场来获得融资,年利率通常在20%以上。很多企业,即使不是大多数,根本无法在如此高的融资成本下生存。
中国的资本配置近年来越来越向国有企业倾斜。香港和上海的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国有企业融资。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转让以及征收房产购置税,也筹集了大量资金。因此,政府支出作为GDP的一部分也增加了。
政府和国有企业两者的支出,可能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一半。历史早已表明,政府或国企的支出效率是低下的。
低效率的副产品就是通胀。当钱被花在生产力低下的活动上,就不会有产品或服务来吸收资金。因此,就变成了通胀。在公共部门继续浪费金钱,加剧通胀的同时,效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却正被饿死。
资本效率的下降和持续的负实际利率导致滞胀。滞胀最终会导致货币贬值。
这股力量就是借助信贷配给和负实际利率来起作用的。如果这种组合继续存在,滞胀将不可避免。如果滞胀是一个稳定平衡,很多人会喜欢它。它有效地抹掉了那些无偿还能力者的债务。但是当债务人看到债务被削减,储户却看到了自己的存款被清空了。人们不能指望储户不有所反应。因此滞胀从来都不是一个稳定的平衡。
对于新兴经济来说,严重的滞胀总是会导致货币贬值,并一定会触发金融危机。中国有着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资本控制。贬值风险仍然很低。但是人们不能忽视这种风险。中国的货币供应是外汇储备的4倍。并且,在官方体系外还有着巨大的信贷创造。实际的货币供应可能比显示出来的要多得多。一旦预期发生变化,对汇率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巨大。
中国需要从信贷配给转向用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每次加息至少应加倍至50个基点才可能向外界传达这种新方法的信号。利率水平应该尽快增加3个百分点。
为摆脱信贷配给,借贷利率应进一步放开。例如,借款利率围绕官方利率进行波动的范围应该进一步拓宽。目前,银行收取费用来增加有效借款利率。但这既不够透明,也不够有效率。
失衡不再仅仅是一个宏观问题。它正在影响微观效率,反过来又导致了宏观的通货膨胀。
消除负的实际利率不仅仅是抑制通胀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将增长模式从依靠政府支出和投机转向依靠家庭支出。如果存款者因为通胀而经受财产损失,他们就不太可能会成为强劲的消费者。相反,为了挽回损失,他们可能会成为投机者,这样一来,就会将经济推向通胀和投机的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