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民关注 |
|
|
破解“菜贱伤农”需要降低流通成本 |
不少网民为蔬菜滞销支招。有网民认为,要下决心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还有网民认为,要建立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让菜农掌握到蔬菜预期行情,还要通过建立合作社、协会等组织,提高农民议价能力。 | |
|
|
|
|
|
视
频 |
|
|
|
|
|
|
|
|
声音 |
|
|
·任志强 |
一面是市场中的菜价仍高,一面是菜贱伤农。一面在限炒,限囤,一面在限价,约谈。从豆,蒜,糖,棉,菜的起落中看到的都是市场功能的缺失。而改革之前的历史早就告诉社会,政府是代替不了市场的。 |
·财经评论人
余丰慧 |
应下决心大幅降低各种收费和高油价。运输成本低了、各种收费少了,运输户才敢于到田间地头收购蔬菜,菜农种植的蔬菜才能卖出去,市民也能吃上便宜的蔬菜。政府让渡出去的各种收费和垄断企业的高油价利润实际上是补贴给了菜农和市民。这也许是走出“一边菜贱伤农民、另一边菜贵伤市民”并存怪圈的路子之一。 |
·财经评论人
鲁宁 |
症结所指,若用一句话概括,就叫——任凭已经变异的“市场”继续主导蔬菜产销,受伤对象永远是“农”和“民”的交替循环。就蔬菜这样特殊的“民生商品”,完全依赖市场而放弃或至少已大部分放弃政府责任,也已被历史证明为绝对不可取。 | |
|
|
| | |
|
|
|
邓建胜:蔬菜产销仍缺有效对接 |
菜价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一些地方倾向于平抑消费价格,却没能在菜价低迷时及时出台措施保护菜农利润。农民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缺少议价权,一轮又一轮的平抑物价措施,从菜摊经过层层中间环节上溯到田头,菜农成为受伤者。[详细] |
|
|
巴山牛:菜价中的公平正义 |
以生产、流通和销售三环节而言,流通和销售环节的高额利润,已经严重挤压生产环节的利润空间。分散种植的小农,难逃“长久地站在齐腰深的河水中”的处境。[详细] |
|
第一财经日报社论:革新流通机制求解“菜贱伤农” |
从长期的视角看,改进、革新现有的蔬菜流通体系,是为要务。其中的要义,即是要建立更完善的信息平台,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与数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则是重要措施。[详细] | |
|
增强农民话语权 |
|
|
|
汤嘉琛:菜贱伤农”凸显农民面对市场的弱势地位 |
应该说,从产供销的流通成本来分析“菜贱伤农”现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非导致蔬菜滞销和菜农利益受损的本质原因。要想避免“菜贱伤农”现象出现,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扭转菜农的弱势地位,增加他们在蔬菜交易中的话语权。[详细] |
|
|
新京报社论:蔬菜生产急需完成公司化转型 |
现在,菜农迫切需要的却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升级,即从一家一户向现代化、规模化、组织化转型。蔬菜生产如果不能完成公司化转型,就难以降低市场交易各方的成本。[详细] |
|
王世奇:破解菜贱伤农可借鉴台湾农会成功经验 |
在还没有实行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下寻找一条由“小农制”到“大农制”之路、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是当务之急,台湾农会成功的经验值得大陆借鉴。我国农村已自发出现了一些农业合作社、联合体等组织,政府有必要对之进行引导和培育。[详细] | |
|
改进公共服务 |
|
|
|
吴睿鸫:“菜贱伤农”凸显公共服务差距 |
在农产品整个供应的链条中,总是两头利益受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消费者,中间商大发横财。这更意味着,国家层面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不仅存在诸多欠缺和差距,还有实质性的具体工作亟须理顺和开展。[详细] |
|
|
徐冲:“摆平”菜价还需创新 |
所谓管理创新,首先要特别重视精细管理。这里的“管”,绝不是基于计划的命令式管理,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管理,其要义在于科学梳理流程,尽量做到可知可控。[详细] |
|
毛建国:既要做“菜贩子”,更要当“服务员” |
当前菜价急跌只是“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怪象的一次反映,单纯使用行政手段,只能“缓标”而不能治本。因此,行政在做好“菜贩子”、发挥“有形的手”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做好“服务员”,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力量,标本兼治。[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