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经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有食品中添加“苏丹红”、乳品中添加“三聚氰氨”、肉食品生产中出现“瘦肉精”,更有海南地区的毒豆角和上海的“染色馒头”等事件。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虽时有发生,但大都深藏不露,经媒体揭露以后,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此时许多人已是饱受其害。为什么如此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总是隔三差五地发生?其背后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从深层次来反思和进一步思考。
是不法分子黑心?是生产厂商故意或者无知?是监管部门不力?答案又是又不是。笔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或者说不完善。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程度令世人瞩目,巨大成就的取得与放开市场、搞活流通是密不可分的,是改革开放的结果。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是物价的疯涨、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同样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开放的结果。或许这是开放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虽然我们不能由此来否定开放的方向和意义,但是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反思。
在相当一段时期之内,不开放被看成是保守,所以说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学者都认为只有改革才是进步,只有开放才能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从本质上讲,改革开放是一种对旧制度、旧体制的革命,但在改革旧有制度的同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体制和制度。由于我们过去基础薄弱,落后封闭,需要改革,需要开放市场,但是从计划到市场的开放有一个过程,需要实现制度的转型,而不仅仅是就开放而开放。尽管这些年来我们也在重视法制和市场制度的建设,然而毕竟这个过程太短,因此许多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或者说一些建立起来的制度还不完善,所以造成市场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经济发展到今天,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已经相当充足,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普遍认同这样一句话:“制度第一,总裁第二”。尽管一个企业需要一个好的带头人,但是从普遍发展和长远发展来说,更需要制度来做保证,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一个企业即使很快发展起来,也会因人事的更迭而很快倒下,改革过程中的许多“明星”企业变“流星”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企业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它的制度需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制度的保证更是至关重要。实际上,除产品质量之外,包括银行的管理、安全生产的管理、交通安全的管理等等都无法仅靠人的主动性来实现,而相适应的制度建立和保证才是第一位的。
随着发展,生产已不是首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产品安全问题,包括其他方面的管理越来越上升到主要方面。
目前国内注册的企业很多都是万能公司,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对繁荣经济搞活流通很重要,然而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但对市场无利,反而扰乱市场,破坏市场,造成市场的混乱。所以说,在未来发展中管理问题凸现,而制度建设则是减少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拿食品来说,食品的生产,生产什么要有生产许可证、安全证、经营许可证,所生产的产品要符合严格的标准。流通环节要逐步完善市场的渠道和市场体系的建设,使其生产从原料购进到生产过程,以及批转环节和进入最终消费,都要保证运行路线清晰,以利于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因此,杜绝问题的根本更应该从市场制度的建设上去寻找出路。
我们看到,最近国家质检总局重新核查了乳制品业的许可证,这仅仅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很小一部分,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毒有害的产品比比皆是,只是还没有显露出严重的安全事故,不仅仅表现在食品方面,在医药、建材等其他方面也存在,像现在建材品中有许多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只不过不会立即引起安全事故罢了。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重视标准化、制度化的规范和建设,企业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信息化,一直到经营过程中的专营制度、许可证制度、市场体系的建设都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短暂的努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可以达到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制度的建设,精细化的管理却是在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入手,认真做好市场经济条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