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鲁豫等部分地区蔬菜价格迅速下跌引发各方关注。受去年冬季菜价高涨、流通环节成本过高影响,蔬菜市场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对此,商务部4月23日紧急部署对策,稳定蔬菜市场,帮菜农寻找销路。其中包括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京华时报》4月24日)。 毋庸置疑,菜价急剧下降问题,不仅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迅速发酵成全国性的公共问题,而且,成为菜农的一块“心病”,变成政府颇为棘手的难题。有鉴于此,商务部和各级政府出台公共政策,及时应对菜价下跌,帮助菜农将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至于蔬菜价格的反常表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是蔬菜“大小年效应”作怪。也就是往往头一年价格卖得高、卖得好的菜,第二年就有农民大量种植,然后造成价格暴跌,农民就赔钱,最终造成菜贱伤农;另有观点认为,今年北方天气异常,“北方菜”提前上市增加供给,这些都加大了今年蔬菜市场供应;还有权威人士觉得,日本地震并造成核泄漏后,“大叶蔬菜更容易沾染核辐射”的消息,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但笔者以为,这其实并不是主要因素,而是各级政府在抓菜篮子工程上,在思路和管理方法上,出现了比较大的漏洞和问题。具体讲,管理部门片面认为,把菜价完全交给市场就万事大吉了,而忽视了蔬菜销售流通领域,从而导致蔬菜价格的不正常飞涨。 现实的情况是,虽然菜农手中的菜价低得可怜,但是最终消费者却没有感觉到菜市的菜价下降。以此次严重滞销的卷心菜为例,央视记者在杭州发现,新上市的卷心菜在批发市场一毛五一斤,到了农贸市场却一元五角一斤,几公里就翻了10倍。据悉,目前杭州蔬菜供应要经过3道手续,首先从田间到批发市场,再从批发市场到农贸市场,最后再到消费者手中。这3道环节中的流通费用、加工费用全都加到了消费者头上。而在上海,卷心菜由在田间的6分,也涨到市场的6毛,整整上涨了10倍。 值得关注的是,农产品流通领域不畅通何止是一个“菜篮子”,譬如,还有
“谷贱伤农”与“谷贵伤民”的农产品供应收益与销售利润脱节悖论。显然,在农产品整个供应的链条中,总是两头利益受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消费者,中间商大发横财。这更意味着,国家层面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不仅存在诸多欠缺和差距,还有实质性的具体工作亟须理顺和开展。 现在,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菜价“最后一公里”,具体讲,严格监管中间批发环节,畅通绿色通道,建立公益化的社区菜场;用公共财政资金,建立一批公共冷库,以实现蔬菜储存,均衡上市,这不仅可以减少菜农的损失,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此外,政府职能部门,还可以利用政府信誉,建立半市场化和半公益的会员制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博弈能力,破解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力量不均衡,让农民在市场上变得“强硬”起来,最终实现菜农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同时让老百姓将“菜篮子”,轻松愉快地提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