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南博鳌4月21日电
经济学家、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日前在博鳌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说,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导致新一轮全球性石油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记者: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已对国际能源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其佐:一是利比亚石油生产中断。战争爆发导致利比亚每天160万桶的石油停产,130万桶石油出口中断。利比亚约有75%的石油出口到欧洲,被称为欧洲的“油库”,其中对意大利出口占32%、德国占14%、法国占10%、西班牙占9%。美国能源信息署去年12月公布的利比亚石油最新数据显示,利比亚以443亿桶位居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储量首位。如利局势“伊拉克化”,将对国际能源供给产生长期不利影响。二是国际油价动荡窜升。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出口的70%,扼守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等交通咽喉。这一地区持续动乱,导致国际油价震荡上行。2月底,伦敦布伦特油价曾涨至120美元一桶,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升至100美元左右,后在沙特增产、国际能源署和美欧大国出面喊话后缓慢下跌。利比亚战事爆发后,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20美元大关,纽约原油期货价也站上110美元高位。三是地区石油投资陆续外撤。局势动荡严重恶化了中东北非地区投资环境,大量能源、基建领域海外投资被迫撤出。目前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石油公司已关闭在利比亚业务,大批工程项目因海外劳务撤离而中止。一些跨国公司也推迟对动乱国家投资计划,有的已将投资转往他国。这将对中东北非地区维持和扩大石油产能造成不利影响。四是海湾石油供应风险上升。也门面临分裂和内战危险,成为霍尔木兹海峡航运安全隐患。巴林尚未完全走出危机,叙利亚局势急转直下。如动荡蔓延到整个海湾地区,将严重威胁海湾石油生产。
记者:会不会导致新一轮全球性石油危机?
张其佐:尽管有较大负面影响,但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导致新一轮全球性石油危机的可能性较小。首先,利比亚石油产量只占全球2%,其影响相对有限。第二,全球石油库存充足。据估计,目前全球商用石油库存可支持60天,总库存可支持95天。欧佩克拥有16亿桶石油储备,经合组织今年商业库存将达27亿桶,这将有效降低供应短缺风险。第三,目前全球石油剩余产能高达500万桶/天左右,市场调节能力相对充裕。分析认为,只有危机波及到沙特这样拥有大量剩余产能的国家,才可能根本上改变国际石油市场供需格局。第四,全球石油消费需求不会骤增。欧洲经济低迷、美经济复苏脆弱、日本遭地震等使石油消费需求上涨空间有限,今年全球原油消费需求预计增长1.4%,低于2010年1.9%的增幅。
资来源地之一,设立近6万家企业,对弥补中国资金缺口起了重要作用。并通过技术转让、设备引进和FDI等,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中国管理水平。三是填补了中国最终需求不足。中国对美国出口,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中美经济合作,不仅在经贸,而且在能源、环境、科技、教育、人文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中美经济合作的成果已广泛惠及并造福两国民众。中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和产业转移的国际分工和各自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促进中美经济关系不断稳定的基础。发展互利共赢的中美经济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养新兴战略产业、着力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加之人均收入进入4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偏上阶段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必将为中美共同分享经济双赢带来新的机遇。